杜康传说:刘伶一生仅有一篇《酒德颂》传世,《世说》如此评价:刘伶着《酒德颂》,意气所寄。 然而,就是这篇《酒德颂》开启了中华民族酒文学的先河,被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吟咏了千年,传唱了千年。 在这里,笔者不妨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者操卮执觚,动则挈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 “有贵介公子、缙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攘襟,怒目切齿,陈述礼法,是非锋起。先生于是方捧罂承槽,衔杯漱醪。奋髯箕踞,枕曲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情感。俯观万物之扰扰,如江、汉之载浮萍。二豪侍侧焉,如蜾蠃之与螟蛉。” 细细品嚼,这《酒德颂》不禁使人想起阮籍的《大人先生传》,以及后来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其中的旷达之志、狂傲之态,较是让人信服得紧的。酒乡中的醉翁之意岂又全在酒乎! 生于宿州,葬于枣庄 ———刘耀是刘伶魂归之处 自古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刘伶是“竹林七贤”中,也是中国历史上以酒为名、纵酒著名、因酒为文并流芳千古的前列人。 月有阴晴圆缺,叶落总要归根。“酒仙”魂归何处?公元300年,东游兰陵的刘伶终于在一次酣醉之后,溘然长逝于峄北的山林。刘伶墓地邻近的村落从此有了一个名字———刘伶村(后传讹为刘曜,即今西王庄乡刘耀村),村前的小河从此叫起了刘伶河,人们年年祭祀刘伶的高台成了刘伶故台。 关于刘伶墓址,史学界还有其他说法,但惟枣庄市史料充足、证据较为确实。据《峄县志·古迹考》载:“晋建威从军刘伶墓,县东北二十里。”元·于钦所撰处所志《齐乘》载:“伶墓所,今名刘曜,村旁半里许有刘伶台,其下为刘伶河,水混白类酒,土人相传为伶酾酒处。”《峄县志·杂记》云:“刘曜村,在城北十余里,即刘伶庄,以晋刘从军墓在此,故名。今云刘曜村者,盖音谬也。”又据《峄县志·山川》载:“又北十八里曰寨山,南与大山接。其麓有土台,方广丈余,高数尺,土人认为刘伶台。村人岁时以酒脯祭之。其前为莱子河,父老相传为从军酾酒处也。” 据刘耀村的老人讲,刘伶墓前有碑(已毁于文革时代),碑文为明朝大学士贾三近所撰,正面书:晋建威从军醉仙刘伶之墓。光禄寺卿贾梦龙、弟贾梦力立。兵部侍郎贾三近撰文。背面:冯氏郊园一里碑,埋着刘伶酒醉仙,醒也没人见,醉也没人唤,悔不当初葬酒泉。 铁证如山,言之凿凿。信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