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54年生在上海,前半生很少遭受饭局.当时的平民百姓,极少有机遇去饭店吃饭.民以食为天.在贫困的日子,日常的生存都有问题,遑论到饭店奢靡.《上海的凌晨》一书中,资本家们每周要聚餐,那是特例.究竟是新社会了,较好是偷吃,只吃不说.他们虽然有钱,一旦被揭发保持资产阶级生涯方法会倒霉的.不是么,文革中,那些吃得好的人一一吃了苦头.因此,对吃我至今有敬畏之心. 那时的人体形都很好 那时上海的饭店很少,出名的屈指可数.据说有青年工人每月发工资后找一家聚餐,劈硬柴(即AA制),下次换一家.这样的事情我只听说,没亲眼见过.当时的青工当3年学徒,满师后月工资是36元,加奖金共41元,虽然较廉价的大米13.70元/100斤,但上海牌手表要120元一只,抵3个月工资.那时没房子可买,但结婚总要结的,这点工资不可奢靡. 因此,有限的上饭店多数是谁结婚了摆喜宴,或逝世人了吃豆腐饭,所谓红白喜事.结婚的菜比拟丰富,台面上被吃得一干二净是很丢脸的.当然来客肚中油水虽少,积极进餐,但还是给主人家面子的.上海的饭局一向有打包传统,办婚事的家庭会带上钢精锅,将吃剩的菜连汤带水端回家. 那时真是太没吃了,革命如火如荼的年月,冬天买一棵黄芽菜都要清晨起来去菜场排队,缩着头等待开秤.被全国人民爱慕的上海人,过年是可以买冰冻家禽的,买了鸡不可买鸭,一户一只.要是乡下没亲戚,这只逝世鸡就是当年见过的唯一的鸡了.那时的人,一天一斤米还是饿.那时的人,体形都很好. 我后来说,好日子要来得早啊,当年要是有车有房有自助餐,那是什么日子!年青人听懂房子车子的好,听不懂怎么有自助餐也算个事情.他们是饱汉不知饿汉饥,更不知道,对付好日子不光要好的心肝肺好胳膊好腿,还要好牙好胃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