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希米亚文化下的商业模式 上面说到了60年代初期少数带有波希米亚情节的商业富翁们向精英文化圈里渗透,尤其是婴儿潮的富二代们,凭借手中的资本积累,开始进驻精品文化圈,开始搭建他们心目中的波希米亚生活社区,而后召集来他们志同道合的文化青年,一起过上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 纽约格林威治村最早是几个富人搞情绪的社区,60年代涌入大量的嬉皮士,成为美国最早的波希米亚社区之一。 有钱人可以玩的事情有很多,但是能够吸引到一大批精英圈的人认同的不多。比如有钱人可以在全国建立各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企盼吸引大批的文艺工作者入园工作,其目的无非就是增加地产项目的文化脸面,一在政府面前表功,二是今后好提高房价。又想做婊子又要立牌坊的事情在某些国家很容易,但是在美国那种多元文化下然并卵。富豪此时往往是委屈身段,深情地说:“屌丝,我们作朋友吧!” 好了,终于开始说啤酒了。1965年,当时美国最大家电企业美泰格集团(Maytag)的继承人,Frederick L. Maytag III(费里德里希美泰格三世),在他29岁的时候,以几千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濒临倒闭的铁锚(Anchor)啤酒厂的51%的股份。当时三世对啤酒酿造几乎一窍不通,他随后又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改良设备和工艺,勇敢地恢复了铁锚啤酒厂传统的蒸汽酿造法。铁锚酒厂从收购到投产总共花了5年时间,最初的年产量也只有80吨啤酒,估计全年产值也就4-5万美元。1971年才达到200吨。可见,三世玩得不是商业,是情怀,而且他的情怀并没有太多的人为他买单。直到80年代,铁锚啤酒才受到公众的注意。(其原因我后面再说明。)进入70年代后,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也并没有让美泰格忙于扩大生产,他却开始帮助其他人建立了他们的小啤酒厂,其中包括建于1971年,被公认为第一个美国现代精酿啤酒厂的New Albion。(该厂很快就夭折了。) 美泰格的所作所为充分体现了一位波希米亚情怀的富二代的形象。虽然铁锚啤酒厂成立于1896年,美泰格收购的铁锚啤酒厂才真正开创了美国当代精酿啤酒运动的先河。所以,美国精酿啤酒运动的起源就是嬉皮士文化的成果。 “回归自然”的商业乌托邦 嬉皮士们也被称为60年代的“对立文化”的群体(counter-cultural,有些人翻译为反文化。其实他们不是反对文化,而是与当时的主流文化相对立)。与嬉皮士们相对立的文化是美国二战以来的主流文化——高度军备、全球冷战、种族隔离、高度工业化等等。除了家庭叛逆、反战、嬉皮士们抨击的最多的是高度工业化。他们认为工业化带来没有计划的生产、对人性的扼杀和对环境的无底线的破坏。60年代底,全美发动的各种集会抗议几乎都代表着这种“对立文化”的思想。直到马丁路-德金和鲍勃-肯尼迪被刺杀,和平的“对立文化”活动开始分裂。进入70年代,一部分拥有波希米亚情节的人们逃离主流社会,成群结队地走向农村,最终导致了他们“回归自然”的乌托邦行动。 在西海岸的俄勒冈州的山谷里,在纽约北部的森林和新英格兰的山区,遍布了大约100万波希米亚社区居民。“回归自然”的运动提倡更小型的社会群体。现代化的设备被这些社团所抛弃。所有东西都要自己动手重新组建。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动手自己制作陶器、编制、狩猎。他们学会了怎么使用沼气,太阳能,怎么养蜂、繁殖奶牛和烹饪……最后他们想到了自己动手酿酒。总之,他们希望能抛弃现代工业给他们带来的一切便利,自己创造,或者从他们的同类手中获取属于他们自己生活方式的东西。 “回归自然”的运动没有坚持多久,美国嬉皮士的公开且剧烈的"对立文化"运动开始逐渐销声匿迹。这主要是美国已经从越南撤军,反战宣告成功,很多嬉皮士也逐渐进入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还有美国70年代初进入了经济衰退,很多人一下子缺少了可以任性的经济基础… 就在嬉皮士运动退去的时候,在这个“对立文化”的群体中开始出现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品牌。铁锚啤酒就是其中的一个案例。其他案例还包括本杰瑞冰激淋和星巴克咖啡,还有纳帕山谷的葡萄酒,Patagonia的户外装备,Nantucket小岛上的水果汁,等等。即使当嬉皮士们不在占据街头,不在群居于森林,这种对“自己人”的认同感主导着“对立文化群体”的消费选择——抛弃大工业,抛弃跨国农业,选择小规模、手工、环保和天然的产品。逐渐,手工艺性就成为了“回归自然”运动的一个高端分支。 上世纪70年代的“回归自然”运动形成了一种新的食品文化,天然、环保、手工、世界性。(注意注意!口感并不是这个新的食品文化的内涵!)这种新的食品文化,对精酿啤酒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文化基础。 (乔布斯说,这些都关我什么事啊?) 未完待续…… 美国精酿啤酒的文化土壤(一)——嬉皮士与波希米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