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品,可能是大家对于葡萄酒在宗教中的第一印象,但它这一作用的起源可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基督宗教。在更早出现的犹太教中,葡萄酒的地位就已经不可替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犹太教 犹太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神教(只信奉唯一的真神,与之对立的是多神教),载有葡萄籽的诺亚方舟便是出自犹太教的《旧约·创世纪》。在洪水退去之后,诺亚开始种植葡萄并亲自酿酒,甚至喝醉之后裸体睡去,还被儿子们发现……这些故事都是犹太教赋予葡萄酒的印记。而葡萄酒之所以能够得到教徒的青睐,则脱离不了当时落后的大环境。 由于酒类的酿制涉及到复杂的发酵过程,这种美妙的化学变化在当时只能用神力来解释,尤其是最后的结果不完全受人控制,葡萄酒更加被认为是神干预下的恩赐。所以在犹太教中,葡萄酒被认为是圣饮,是唯一被允许用作祷告的饮料,在节假日,如:安息日、逾越节、犹太新年、赎罪日;重要仪式上,如:割礼、婚礼等,都需要备有葡萄酒。 逾越节,是上帝将以色列百姓从埃及的俘虏生活中解放的日子,到了新约时代它不仅是从灾殃中得到救援的唯一的节日,也是从罪中得到解放的日子。逾越节通常要喝四杯葡萄酒,分别配合四种仪式,祝祷、象征救赎、祷告、赞美。(百度百科节选) 当然对于忠实的犹太教信徒,并不是所有的葡萄酒都可以用作节日仪式的圣酒。要严格选用起源于旧约时代的犹太教节日用酒的蔻修葡萄酒(Kosher Wine),它的酿制必须严格遵守犹太法律,整个过程都要在拉比(Rabbi,犹太教牧师)的监督下完成。 甚至还分有Mevushal(意为“煮过”)和Non-mevushal(意为“没煮过”)两类。其中Mevushal是将葡萄酒经从加热至90摄氏度的传统工艺,这种特殊的加工方式是古代犹太人的智慧结晶,经过Mevushal的葡萄酒因为杀灭了大部分的微生物,可以长时间保存而不醋化。而现代为了不影响葡萄酒的风味,改用“瞬间巴斯德杀菌法(Flash-pasteurization)”的方法。 不过要获取Kosher这个称号,需要满足的条件还有很多,比如: 用来酿造的原料,包括酵母和澄清剂等,都要符合犹太教教规,避免使用酪蛋白或明胶等乳制品或动物类副产品; 所用的葡萄园还需遵守《旧约》的规定,每隔7年不耕不种; 葡萄园中没有其他植物,以避免杂交。 如今蔻修葡萄酒仍然在酿制生产,甚至因为犹太教的传播和犹太民族的大移民,生产地也从以色列,发展到诸如法国、意大利、德国、美国、南非等其他国家。其中不乏一些名庄酿造,包括罗兰百悦香槟酒庄(Champagne Laurent Perrier)、嘉芙丽酒庄(Chateau la Gaffeliere)、美人鱼酒庄(Chateau Giscours)、乐夫波菲庄园(Chateau Leoville-Poyferre)、庞特卡奈酒庄(Chateau Pontet-Canet)、瓦兰佐酒庄(Chateau Valandraud)等。 可以说,葡萄酒在宗教中的角色定位,是在犹太教中得到了“合理合法”化。 蔻修葡萄酒的标志:严格制作规定的遵循蔻修葡萄酒,会在酒标上有所标记,让犹太教信徒们方便辨识。 基督教 而如今流传更广的基督宗教,其形成和发展无不受到犹太教的影响。就连基督宗教成立最初为了得到更多认同,《马太福音》中就将耶稣记述为犹太国王的后裔,至于“上帝之子”的名号,则是后来的说法。所以葡萄酒作为圣饮的教俗,也被基督宗教采用,甚至更加的神圣化,象征着耶稣的血液。而基督宗教的迅猛发展,加之被罗马帝国承认是合法宗教,才有了后来修道院与葡萄酒之间的故事。 当时罗马帝国逐渐没落,欧洲步入有着“黑暗时代”之称的中世纪。因为政权动荡,基督宗教的势力反而愈来愈强大。得益于宗教的力量,葡萄酒作为圣餐必备,不仅被修道士保留住了部分酿造技艺,还被推广到了世界(美国西岸的葡萄种植得益于基督新教)。 这当中最有名的两个教会,就是本笃会和西多会。 创立于公元5世纪的本笃会,是当时最人心所向的教会,国王、贵族都会向其捐赠地产。本笃会的修道士们,一方面为了圣餐的需要,另一方面为了缴纳十一税(向教会提供十分之一的生产产品或钱财)。所以他们酿制了大量的葡萄酒,并且为了向捐赠地产的贵族提供优质的葡萄酒,所以率先提高了葡萄酒酿造的品质。 但鉴于本笃会的会规逐渐松懈,教会财产的爆发式增加,奢侈糜烂之风逐渐占据教会主流。修道士们不再进行体力劳作,转而利用地产买卖、租赁获取财物,最后其地产遍布如今的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和瑞士。其中包括勃艮第的热夫雷-香贝丹(Gevrey-Chambertin)和沃恩-罗曼尼(Vosne-Romanée),罗纳河谷(Rhône),香槟(Champagne),卢瓦河谷(Loire)等产区的优质葡萄园。 而西多会则是这种奢靡之风中的一股清流。为了回归苦行隐修,西多会于11世纪初在勃艮第自立门户,通过严苛的方式达到宗教上的理想。正是西多会的修道士在勃艮第开垦荒地、分辨土质,最终将勃艮第划分成如今大大小小的“豆腐块”,在设立等级的同时,还会分开酿造。虽然受西多会影响最大的就是勃艮第,但它的足迹还涉及卢瓦尔河谷、香槟、普罗旺斯和莱茵高。 在这两个教会之外,能与之相比的大概也只有西班牙的圣雅各布朝圣之路(雅各布被耶稣召为宗徒,曾目睹耶稣荣显圣容和山园祈祷,是宗徒中首先殉道的圣人)。公元814年,一位牧游人受流星的指引,在圣地亚哥寻找到了圣雅各布的遗骨。一时之间,各路圣徒都前往朝拜。 在这些圣徒朝拜的路上,难免需要补给,所以修道院就一家家的出现,而有修道院的地方就会有葡萄园。所以朝圣之路也带动了沿线的葡萄酒发展,包括如今著名的产区里奥哈。 不光是直接影响,基督教会的力量增强,也会给葡萄酒带来“爱屋及乌”的效果。在西罗马灭亡之后,查理曼大帝是领土最广阔的统治者,如今被称为“欧洲之父”(扑克牌老K上的皇帝就是查理曼大帝)。 但他的王位总归是名不正言不顺,为了获取罗马教皇的支持,查理曼大帝投其所好,设立了很多法规来发展葡萄酒,“不允许用脚踩”、“成行种植”、“规定采收季节”等都是他提出的。甚至勃艮第特级园科尔登—查理曼Corton-Charlemagne Grand Cru都以他的名字命名(传说查理曼大帝在喝该葡萄园生产的红葡萄酒时,胡子被染红了,显得有失威仪,大帝一怒之下,要本园改酿白葡萄酒)。最终他也得偿所愿,罗马教皇在公元800年为其加冕。 虽然在英国亨利八世的打击和法国大革命之后,基督宗教对葡萄酒的影响逐渐减小,但基督宗教曾经的贡献是成就葡萄酒的不争事实! 佛教 除了和葡萄酒密切相关的犹太教和基督宗教,其实还有一些宗教也和葡萄酒有联系,甚至包括我们早已熟知的佛教。 佛教禁酒的清规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但在隋唐朝时期,僧侣、尼姑不仅可以饮酒,盛唐时期还允许自己酿酒。西汉打下的河西走廊是中土和西域的桥梁,具有玉门关、阳关两大关卡的敦煌,自然是两界贸易的热闹之地。等到了隋唐,来自西域的葡萄酒也就更加常见,所以这时的和尚不仅可以在寺庙里喝,还可以去酒馆喝。原因也是因为当时卫生医疗条件的匮乏,葡萄酒的重要作用也就让人们放宽了佛教的清规。 印度教 印度教虽然不比佛教的传播之广,但它却是佛教之源。在印度教中,葡萄酒作为一种药物存在,并且在阿育吠陀的古代印度医治体系中有记载。要想获取这种“药物”,必须获得阿育吠陀医生的诊断,自己贸贸然去喝,则会产生相反的情况(不知道是不是为了防止人偷喝酒)。 伊斯兰教 而另一个众所周知实行禁酒的宗教——伊斯兰教,其实最初也不禁酒,他们会在上战场之前喝一点葡萄酒。不过在之后,他们认为饮酒过多会削减信徒的良知,所以创始人默罕默德实行完全禁酒。 其实不止是葡萄酒,在那个年代,任何一场发酵“仪式”都被认为是神的礼物。古埃及人会用啤酒和葡萄酒祭祀,并作为陪葬品与木乃伊一起放在墓葬中;挪威人会在洗礼、葬礼等宗教节日上用啤酒和蜂蜜酒庆祝;海地的一些巫术信仰中,含朗姆酒等的饮料被认为能够让人充满生存的力量…… 而葡萄酒发展至今,原本是宗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却也能自成一派,作为一种信仰贯彻“信(jiu)徒”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