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酒文化已经经过了千年的历史沉淀,现在很多人认为饮酒只是寻欢作乐的助兴饮品,从而忽略了真正的酒文化,回望古人我们不难看出在古人眼里白酒不仅是交涉饮品,更被寄托以无限思念,比如苏轼写的不是个人私情,把酒问月也不只是饮酒,而是借中秋望月怀人,用曲折人生抒写了一曲赤子般的家国之歌。或者说,在他小小的酒杯中,承载着浓浓的家国情怀。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先贤就构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理论。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努力,家国情怀已经扎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强烈的忧患意识,匡扶天下的济世情怀,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以民族大义为念,以家国天下为重,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维系在一起,这种强有力的诉求,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并延续至今。中华民族能历经磨难而浴火重生,中华文明能绵延数千载而生生不息,根植于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不是有这样的家国情怀支撑,哪会有今天让国人自豪的五千年神州? 图:中国白酒 不久前,香港导演许鞍华的作品《明月几时有》上映,引起了关注与热议。这部影片与苏东坡没有关系,也不是一部关于月亮的爱情电影。电影讲的是抗日故事,以香港抗日史上著名的“东江纵队”事迹为蓝本,讲述了小学教师方兰和她青梅竹马的男友李锦荣、游击队长刘黑仔等人在被日军占领的香港顽强抗争的热血故事。这些年,以抗战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很多,但这部作品表现得更有诗意,也更加感人。在这部电影中,家国情怀被潜藏在平凡英雄之中,大时代背景中的真挚情感直击人心。这部有一定史诗感的作品,可以说既是战争片,又是文艺片。而从苏东坡词作中截取的“明月几时有”片名,抒发的是沦陷区人们对家国团圆之梦的共同期待。 影片中有喝酒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那是李锦荣的较后场景,当时他被日本大佐确定是特工,腿上被刺了两刀,依然不屈地挺立。被折服的对方对他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邀请他喝一杯。李锦荣没有选择和对方把酒言欢,决然走了出去,然后,一声枪响,一位书生选择了舍生取义,为家国理想的风骨展现得淋漓尽致。 图:中国白酒 我没有经历过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但这些年来,通过阅读与古人对话,可以感受到许多文人志士的家国情怀,许多中国君子的热血担当。比如诗圣杜甫,一般人只知道他诗作的特点是沉郁顿挫。而只有知道他经历安史之乱、国破家亡,才能明白他漂泊旅途中的故国之思、忧民之心。“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新”,表现的都是对国家的认同和归属。读懂他的家国情怀,才能解开他作品的文化密码。 当然了,现在已经不是战争年代。但即便是较普通、较平凡的中国人,也都有着对生活安稳的向往,对民族复兴的期待。在社会剧烈变革的年代,传统文化受到种种冲击,但家国情怀一直彰显着强大生命力。“家是较小国,国是较大家”,“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历史经验昭示我们,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只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美好的梦想、美丽的家园才能实现。普通人或许不需懂得那么多的大道理,但让家国情怀植根于精神生活中,却应当是一种自觉选择。 体现家国情怀,未必需要去抛头颅、洒热血。媒体曾经报道过,80多岁高龄的哲学家汤一介,将做学问与时代赋予的使命融于一体,为传承推广传统文化笔耕不辍,主编出一百多册的《儒藏》典籍。其实,只要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意义,有家国情怀作为精神力量,每一个平凡的普通劳动者,也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不凡的意义。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是古人的宏愿,也是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在平凡岗位上恪尽职守、传播中国文化、积极参与公益事业、见义勇为……都能体现出家国情怀。 图:古人饮酒作诗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中国人对酒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饮酒往往寄托了情怀在里头。中国的酒不只是简单的饮品,而一直是文化的载体。在中国酒承载的中国文化中,家国情怀就是重要的方面。古代文人多爱酒,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与屈原的《天问》,李白的《把酒问月》,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等,在精神内核上是一脉相传的。饮酒不是为了纵情作乐,一杯薄酒中常常承载着浓浓的家国情怀。 在不懂酒的人看来,不同的酒只是原料和工艺不一样。而事实上,那些历久弥香的名酒,都把家国情怀当作珍贵财富去传承。好酒,不只是工艺和岁月制造出来的味道,更诠释着情怀在心灵深处的发酵,也只有用情怀去精心酿制的酒,才能成为中国酒文化的符号。“中国美酒河”贵州赤水河畔秉承传统工艺精华的习酒, 就融入了一方水土的文化沉淀与行为坚守,传递着厚德载物的家国情怀与时代精神,体现着崇高又切实的生活理想。 中国酒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