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光杯,捧在手,千军共饮出征酒。出征酒,味纯厚,豪情壮心似酒流。 将军举起杯,士兵也举起酒。出征的酒,饮一口,将军士兵血同流。 是生也举起酒,是死也举起酒, 出征的酒,饮不够,生生世世不回头!酒对战士来说是兴奋剂,有助于壮胆、示豪、作战杀敌,所以战士出征前常常以酒壮威,鼓励士气。 《艺文类聚》引《王孙子新书》况,春秋时楚庄王率军攻宋,厨有败肉,樽有败酒,而将士们却3餐难保。将军子重进谏道:“君王酒肉都在腐烂,而三军之士皆有饥色,要想克敌致胜,不亦难乎?”楚庄王闻听此吾,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立即将酒肉犒赏三军,以慰其心,激其志;《吕氏春秋》载:“越王之栖于会稽也,有酒投江,民饮其流而战气百倍。”说的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重振旗鼓,在出兵讨伐吴国的誓师大会上,因酒少不能遍饮三军,于是便接受范蠡的建议,把所有的酒都倾倒在河里,然后他与众将士一起迎流痛饮,从而大大激发了士气,果然打了一场大胜仗。进而终于雪耻灭吴,称霸一方。至今在浙江绍兴还有一条叫“投醪”的小河,据说就是当年勾践倾酒之处;《三国演义》里“甘宁百骑劫魏营”的故事也与此类似:甘宁精选壮士百人,分给他们每人一瓶酒,他们喝了以后,个个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夜袭魏营,敌人望而生畏,百人尽皆生还;《明史纪事本来》载: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上命大学士李建泰出师,行遣将礼,命附马都尉万炜以特牲告太庙,上临轩亭,授建泰节剑,备法驾警跸,御正阳门,赐宴饯之……设宴作乐,上亲赐卮酒。”崇祯帝“亲赐卮酒”遣将,大大振奋了出征将士的战斗精神。 祝捷庆功的胜利之饮,较之出师之饮似乎更受重视。相传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骑兵数万,两次从陇西出击,攻打匈奴,获得重大胜利时,汉武帝曾赐酒犒劳。但酒少兵多,霍去病乃下令将酒倒入一眼泉中,与士卒共饮,同庆胜利,共享帝恩;《南史》载:曹景宗在淮水大败北魏大将杨大眼凯旋归来时,齐武帝肖颐便在华光殿摆宴贺捷,并命群臣赋诗以助兴;《唐书》也载:张宝擒突厥颉利以献,太宗李世民非常高兴,登顺天楼引见“上皇”李渊,李渊叹日:“吾付托得人,复何忧哉!”于是置酒犒赏。酒酣之际,李渊还亲自弹琵琶,李世民也离席起舞,喜庆气氛达到了极点。 把酒庆捷的规模之大,还得说清朝乾隆之时。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大小和卓木(博罗尼都和霍集占)在新疆发动叛乱。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清政府派兵遣将,前往镇压。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叛乱被戡平。捷报传来,乾隆帝异常兴奋,以空前的规模在承德避暑山庄设宴,与争先入贡祝捷的哈萨克、布鲁特诸部的头目、蒙古各旗的王公贵族和许多满汉官员一起饮酒聚欢,共庆平叛的胜利。 中国古代用酒践行,比如很好的朋友或者部队,既是对感情的一种见证,又是对朋友或部队的一种情感寄托。而电视剧中喝完酒摔碗的情节,往往是为了渲染气氛。 出师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