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令文化博大精湛,文字酒令兴趣、机灵、学识相映成趣,具有很强的游艺性。因须引经据典,即席应对,难度较大,故多在文人雅士中风行。 饮酒賦诗,由来已久。春秋时期的“当筵歌诗”、“投壶賦诗”、“即席作歌”开后代此令之先河。到了汉代,作为语言情势的文字酒令开端涌现。晋代,酒席筵中赋诗相当风行。晋代富翁石崇,家有金谷园,常宴客园中,当筵賦诗,作不出者罚酒三杯。到了唐代,在诸儒的尽力下,賦诗成为行酒的重要酒令之一。 行作诗令的办法,一般是每人作诗一首,或每人联诗一句,凡作不出或联不上者,依例罚酒或不许饮酒。相传,唐代诗人贺知章、王之涣、李白、杜甫四人在京城偶遇,于是摆酒设宴,畅谈酣饮,不觉日已西沉,此时月色皎洁,诗人兴趣勃勃。 贺知章道:“今夜好月。我等不妨以圆月、酒杯为题,按年纪长幼为序,每人一句,联诗一首。接不上者,罚酒三杯。”王之涣瞅了李白一眼笑道:“不可,不可!接不上者,不得吃酒。”贺知章年岁大,他轻捋胡须,微舒阔袖,不慌不忙吟出头句:“一轮圆月照金樽。”吟毕,给自己斟了一杯酒。王之涣看着杯中晃动的圆月,心中一动,接着吟道:“金樽斟满月满轮。”吟毕,也给自己斟满一杯酒。 下面原来挨着李白,谁知杜甫诗情洋溢,难以自控,也不管什么顺序之约,抢着吟道:“圆月跌落金樽内。”吟毕,同样给自己斟满一杯酒。李白见之大喜,站起来,把三位诗友斟满的酒,连连饮干,三杯酒下肚,才吟道:“手举金樽带月吞。”三位诗友见李白投机,不由得拍手大笑。从此,“李白吞月”的故事到处传播。(起源:中国酒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