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海机场驶入市区的路上,放眼望去,除了道路两边光秃秃的白杨树,看不到一蓬绿色植物。即便在被乌海当地人称作“最不好看”的冬季,乌海的大漠风光依然迷人:不远处甘德尔山上耸立着巨大的成吉思汗雕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格外雄伟,山脚下118平方公里的乌海湖已经结冰,横亘在城市北端的沙漠泛着金色的冷光。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乌海有三宝,煤矿、沙漠、葡萄好。 这座以煤矿重工业建市的城市,在粗放式发展几十年后,面对逐渐枯竭的资源和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缓下发展的脚步,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在沙漠里开展特色旅游项目,利用天然的气候优势搞葡萄种植。乌兰布和沙漠、乌海湖、甘德尔山与乌海市一起,在西北内陆深处呈现独一无二的“沙、海、山、城”于一体的奇特景观。如今的乌海,已经不单只内蒙古的重工业城市,还是逐渐火热的沙漠旅游城市和新兴的沙漠有机葡萄酒产区。 甘德尔山脚下,黄河自南向北流淌,乌海市三个行政区也沿着山体走向分布。在城市郊外,从黄河岸边到沙漠边缘,从山麓下到乌海湖边的广袤沙地上,自北向南分布着大大小小数十个葡萄园,一到春暖时节,冬日里光秃秃的土地会长出成片连荫的葡萄藤,荒漠秒变“塞上江南”。 乌海地处亚欧大陆深处,虽与波尔多处于同一个纬度,却一年四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秋冬寒冷,且昼夜温差大,气候条件相对恶劣,却很适合葡萄生长。乌海的光照长、温差大、降雨少、土壤透气性能好等自然条件仿佛是为生长葡萄量身定制的。在国家农业部编制的《中国葡萄优势区域发展规划》中,乌海被列为黄河中上游欧亚种葡萄优势栽培区。劣势变优势,沙漠变身为天然葡萄酒窖。 在葡萄采摘的季节到乌海的游客,几乎都会被乌海葡萄丰富甜美的滋味迷住,乌海的葡萄酸甜可口,色泽饱满,极具营养价值,上百元一斤的鲜食葡萄上市后依然被抢购,是葡萄界中的“LV”。乌海的酿酒葡萄同样出色,据了解,由于乌海特殊的气候条件,乌海的酿酒葡萄在生长过程中很少发生病虫害,是天赋的有机葡萄生长地。 优质的葡萄为酿造优质的葡萄酒提供了条件,充分利用气候地理优势,乌海先后涌现一批精品酒庄,如汉森、吉奥尼、阳光田宇、西口风等,所产葡萄酒在国内外各类酒类品鉴评比中获奖150余项。 俗话说,老天爷关上一扇门时,总会留一扇窗。葡萄酒是上天留给乌海的那扇通向世界的窗口。 一粒果催生新产业 乌海以工业立市,农业比重在经济结构中的占比不足1%,在经济转型的时期,乌海市委市政府抓住了葡萄及葡萄酒产业链的发展契机。 为了鼓励葡萄种植及葡萄酒酿造产业发展,自2002年起,乌海市委市政府连续不断出台相关补贴、扶持政策。大力建设葡萄基地,使葡萄种植向标准化、规模化迈进;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扶持适度规模的优良葡萄品种园、砧木圃建设及葡萄和葡萄酒研发,对贷款用于葡萄基地建设、发展葡萄酒庄、葡萄观光产业的企业,给予贴息补贴,鼓励葡萄产业发展。乌海市农牧业局的工作人员不无骄傲地说:“在扶持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方面,乌海不仅走在前列,而且也是相对比较完善的。” 打造沙漠葡萄酒特色产业 葡萄酒是风土的产物,一瓶葡萄酒是酿造它的葡萄生长的环境最直接的反映。也正是因为如此,即使相同的葡萄生长在不同的地方,酿造出的葡萄酒也会呈现不同的口感。在全球葡萄酒产区,很难再找到一个像乌海这样的地方,集高原、湖泊、沙漠和阳光于一体。 在世界葡萄酒多样的风土特色中,如何让乌海的葡萄酒形成自己的表达? 从2001汉森酒业成立以来,乌海从来不缺优质葡萄酒,区域内5家酒庄生产的上百款葡萄酒从各种国际大赛上共计捧回150多个奖项。从汉森酒业酿造出的第一批有机葡萄酒,到2014年阳光田宇踏出中国自然酒的第一步,乌海在有机、天然葡萄酒方面一直引领着全国,与世界同步。 夕阳下阳光田宇的葡园为了给乌海葡萄酒寻找与众不同的定位,乌海市相关部门联合国际国内葡萄酒行业的大师、专家,于2016年和2017年,在乌海连续召开了两届“丝绸之路”世界沙漠葡萄酒文化节,11个沙漠葡萄种植国家的代表和500多位国内葡萄界的专家学者相聚,正式提出了沙漠葡萄酒概念,并成立了世界沙漠葡萄酒联盟、世界上第一个沙漠主题葡萄酒交易机构——中国乌海沙漠葡萄酒交易中心和国家质检总局葡萄酒检测区域中心实验室(乌海),并将乌海确定为世界沙漠葡萄酒大赛永久举办地。 沙漠葡萄酒在乌海不仅是一个概念,更是最直接的风土呈现。葡萄生长在沙漠中,改造着沙漠,也被沙漠改造。凝聚糖分,平衡酸度,经历人工采摘、除梗、发酵、灌装等工序,将乌海的阳光、季风、土壤和雨水浓缩成一瓶瓶的佳酿,这就是乌海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