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喜好者常会遇到一个相当现实的问题。去餐厅吃饭,美食当前,是在酒单上点酒,还是自带佳酿? 较近有机遇品评港澳餐厅的50多张酒单,我发明葡萄酒的售价竟然比批发价高出二至四倍不等。很多顶尖酒店都以三至四倍的差价销售,也有一小部离开明的酒店和餐厅愿望增长销量而定下一个比例合理的价格。我经常被本地或来港的朋友问到:“为什么没有出售税和酒税的香港,餐厅酒价却也这样贵?” 其实,花费者与餐厅各自的立场并不难懂得。花费者越来越留心葡萄酒的零售价,本地的超市和方便店有不少低于50美元的选择让你痛饮一番。并且,香港在高等酒市场的竞争不但剧烈,酒厂也经常推出促销或优惠,有时利润还不到两成。香港在免除葡萄酒税后的两年半时光里,曾经估量价钱上的优势,会从入口、批发以及前线零售逐级地体现出来,较终让花费者受益。遗憾的是,在翻阅众多高等餐厅的酒单后,我并没有发明这样的情形。 餐饮业的专家们如何来说明这样的高价状态呢?他们给出很多理由——较常听到的说明包含昂扬的租金及开销;近年来食品涨价、为增长酒品方面的大额投资也为业界带来利润的压力;以及对于酒业投放资源多做营销,出售情形仍不幻想。另外还有一项,令很多在亚洲已发展酒业十多年的城市也觉得头痛的文化因素:自带酒文化。 20多年前大部分中餐馆都没有酒单,对于一些爱酒之人来说,自带酒来加入饭局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当五星级酒店或高等餐厅的数目激增时,高等中餐馆也没有开设酒单。为了避免丧失这群豪气的常客,五星级酒店甚至会为他们特选的贵宾免去开瓶费。这个通例在口口相传下,致使很少有餐厅会向爱酒的常客收取开瓶费。虽说这种文化发生的背景基于过去餐厅没有多种葡萄酒可以满足花费者,但20多年过去了,香港的餐饮业已有了很大的转变,这种自带酒文化,特殊是对一些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仍然根深蒂固。 对于爱好享受自备美酒的客人来说,自带酒当然不错。但对餐厅或酒店来说,却不利于长远的酒文化发展。如果大多数的常客都自备酒,餐厅投入大批资金在酒品、酒窖或是聘任一个一流调酒师又有什么意义呢?听起来这样的情况,似乎让人沮丧。究竟这些做法在香港、台湾以及首尔的餐厅里已经根深蒂固。当然也并非无计可施:餐厅和酒店应着意引入一些奇特、新鲜及与众不同的酒类,而不是囤积一些家中酒柜常见的酒!实际上,我发明很多葡萄酒喜好者都愿意挖掘新的范畴,尝试他们不熟习地域的产品,或是一些他们还未听过的高质酒品。这就是亚洲餐饮业现在要面对的问题:要怎样能力令顾客在餐厅的酒单中下单,而非在餐厅里开他们自备的酒。当然还有一个办法是把葡萄酒的定价调得合理一点,或是发明一个新鲜奇特的酒单,可包含一些经典地域如波尔多。 说实话,现在香港城中的酒单大部分都让我打哈欠。大家都是在兜售几乎雷同的酒,唯独不同的只是价钱。虽然当中是有一点例外,但不幸地只是很少数而非主流。倘若你愿望能在餐厅里享受一下的葡萄美酒,那我建议较好在订位前做一下功课:一支750ml的ChevalBlanc在半岛酒店的Gaddi’s索价38000港元;在置地广场的L’AtelierRobuchon是23500港元,而在湾仔的Cepage餐厅只要14000港元,差价竟然高达24000港元! 即使是较普及的CloudyBaySauvigonBlanc(云雾之湾的长相思),价钱也由港丽酒店的950港元到喜来登酒店里蚝酒吧的580港元不等。现在你终于有点明确了吧?为什么在老食客当中,自带酒如此风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