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到过年时候,酒是酒桌上不能少的东西,俗话说“无酒不成席”、“桌上有酒,越喝越有”,酒能助兴,更是情感的润滑剂。 中国的酒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每个年代喝酒的方法都不雷同,在汉代,人们过年时喝的是椒柏酒。这是一种“保健酒”,即用椒花和柏叶浸泡的酒。北周诗人庾信诗云:“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反应的就是时人过年饮酒的情景。到了魏晋时代,酒的品种中又增长了一种中药保健酒,即“屠苏酒”。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花椒、乌头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饮屠苏,岁旦辟疫气,不染瘟疫及伤寒”。 除了酒的品种不断变更外,喝酒还有很多规则讲求,汉代过年时要看时辰,太阳微露时,鞭炮响起,先敬家中年纪较小的孩子,表现,过年了就长大一岁,值得庆祝,而年老的人,意味着减岁,不值得庆祝,所以要较后喝。 唐代,随着国力壮大,饮酒的范围和档次都超过历代,过年时,皇宫会举办奢华酒席,还会有音乐歌舞、行酒令来助兴。不管是皇室贵族还是普通老百姓,过年饮酒已经不再是防疫治病,而增加了新的含义,图个热烈喜庆,酒也变成了助兴的道具。 北宋时,过年一般一天要喝两遍酒,除了晚上自家人团坐在一起喝酒守岁外,在白天,邻里之间还会互相邀请对饮,谓之“别岁”。除了喝酒,邻里之间还会互相馈送酒食,谓“馈岁”。 宋代之后,喝酒已经不再助兴的表示,更多的涌现了娱乐节目,如掷骰子。到清代以后酒又变成了传递情感的使者,赋予了更多的社交功效,拎着好酒送礼拜年成为一种风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