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迹象表明,端午节,实在是个不怎么“吉利”的节日。 抛开“诗祖”屈原在这一天投江自尽不说,单看各种端午的民间习俗,也能够清楚的领会到,本就热衷“趋吉避凶”的中华民族祈求好运的心境,也在一年中的这一天达到巅峰。 古时候,人们在端午这天就有很多讲求。比如要用兰草水沐浴,还会用五色线编织成“长命缕”系在孩子们的胳膊上;大人们要在这一天饮用中药泡制的雄黄酒,然后把喝剩的酒根儿,拿毛笔蘸着在小孩的前额上画上“王老虎”,还要在小孩子的耳朵、鼻子、手心、脚心等处所都抹上雄黄酒。 之所以这么多讲求,是因为传说在五月五日这天,阴阳之气相争,阴气胜出,邪祟、鬼魅、百毒、瘟疫将随着酷暑的到来而慢慢猖狂,因此要用各种方法攘灾避恶。 而在这千奇百怪的“驱邪”方法中,雄黄酒是不可辩驳的神奇存在。因为在那个众所周知的中国神话故事《白蛇传》中,能上天入地、斗法海引洪水的白娘娘害怕的东西,居然是小小的一杯雄黄酒。 这并非空穴来风,事实 上这一理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本”。俗语有言,“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作为一种中药药材,古人以为入酒之后便可抑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以现代科学的眼力看,雄黄酒真的如此神奇吗? 1,传说中的雄黄酒 作为端午节的习俗之一,雄黄酒的缘起,毫无意外的也是因为屈原。 传说在屈原投江之后,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纭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 而一位老中医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鱼龙,掩护屈原。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 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段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以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损害。据说这就是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 从民间传播甚广的《白蛇传》故事就可以看出,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域很是风行。 2,现代科学“解密”雄黄酒 雄黄又称鸡冠石,性温,味苦辛,是一种单斜晶系的矿石,多数为橘红色半透明的结晶体,重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怎么看都是一种“毒药”。 现代科学研讨表明,砷化物可以透过皮肤,进入人体,进而损伤人体组织。而如果以雄黄入酒,再加热,雄黄经氧化还原反响会改变为三氧化二砷,也就是剧毒砒霜。因此,无论是大人直接饮用雄黄酒,还是在未成年人的身材部位涂抹雄黄酒,都不是安全的做法。 另外,关于蛇类害怕雄黄,也有人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证伪”试验:首先在蛇的周围撒了一圈酒,蛇快速从酒液较少的处所爬了出来,之后就缩成一团一动不动;但当用雄黄把蛇围成一圈时,蛇几次都随便从雄黄上爬了出来,之后并没有任何不良反响……可见,蛇其实怕的是酒,而非雄黄,因为酒易挥发,散在空气中很容易进入蛇的味觉里,从而对蛇发生刺激。 如果从这一点动身,再来印证《白蛇传》的故事,也许会有不一样的视角。 基于各类神话作品、影视剧内容,别说是妖魔鬼怪,即便是神仙,在其软弱的时候也会现出真身,因为其“灵力”不足以再支持它保持人形(详情参见《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可见喝了雄黄酒的白素贞,可能并不是因为蛇类害怕雄黄酒,更重要的原因怕是它中毒了吧。 不过这还不是科学的说明。事实上,从酒的特异功效来看,岂止是一条蛇喝了会现本相,人类喝了也一样会现出“本相”,或者妖娆似蛇,或者凶恶似蛇,或者,就如同一条冬眠的蛇…… 2014年,由《万万没想到》原班人马打造的网络热播神剧《报告老板!》也在其贺岁片中对这种情况进行了“合幻想象”——“王大锤教许仙,在酒里放雄黄,没想到白娘子耍酒疯,把相公给揍了”……看似无厘头,细思深觉有理呀。(文章起源:云酒头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