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与法国的白兰地、俄罗斯的伏特加、英格兰的威士忌、起源于西印度地区的朗姆酒、荷兰的金酒并称为世界六大蒸馏酒。 然而,中国的酿酒和中国的白酒历史最久远,在世界蒸馏酒史上有不可动摇的鼻祖地位。就蒸馏技术而言,早在秦汉时期,随着炼丹技术的不断发展,经过长期的摸索,炼丹术积累了不少物质分离、提炼的方法,创造了包括蒸馏器具在内的各种设备。 因此,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蒸馏技术和蒸馏酒的国家。 但蒸馏酒究竟起源于何时? 其说法不一,现列举如下: 东汉说 1981年,马承源先生撰写了一篇《汉代青铜蒸馏器的考察和实验》文章,介绍了上海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铜蒸馏器。 这件蒸馏器由甑和釜两部分组成,通高53.9cm,凝露室容积7500mL,贮料室容积1900mL, 釜体下部可容水10500mL。在甑内壁的下部,有一圈穹形的斜隔层,可积累蒸馏液,而且有导流管向外导流。 马先生还用这件蒸馏器做了多次蒸馏实验,所得酒度平均在20%vol 左右。经过鉴定,这件青铜器应为东汉初至中期的器物。 在四川彭县、新都等地,还先后两次出土了东汉的“酿酒”画像砖,其图形为生产蒸馏酒作坊的画像,它与四川传统蒸馏酒设备中的“天锅小甑” 极为相似。 唐代说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葡萄酒纲目中写道:“葡萄酒有两样:酿成者味佳,有如烧酒法者有大毒。酿者取汁同麴酿酢,取入甑蒸之,以器承其滴露,红色可爱,古者西域造之,唐时破高昌始得其法”。 唐破(攻克)高昌, 应该是在贞观14 年(公元640 年)左右。也就是说,我国新疆地区早在那个时候便会制作蒸馏酒了, 所以才有了“唐破高昌始得其法”之说。换言之, 我国在公元七世纪便有了液态法蒸馏酒。 关于这个问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方心芳先生在《曲蘖酿酒的起源与发展》一文中指出:唐代可能出现蒸馏酒。这个判断不仅与前面所说的“唐破高昌始得其法”可以相互印证,而且大量的唐代文献也说明了这一点。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公元772~公元846年) 诗云:“荔枝新熟鸡冠色, 烧酒初开琥珀香”;雍陶(公元805 年~?)亦有“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的名句。李肈的《国史补》也记载过“剑南之烧春”等等。 以上是从蒸馏酒的名称来看。如果从蒸馏工艺来看,唐开元年间(公元713 ~公元755 年),陈藏器《本草拾遗》中就有了“甑(蒸)气水”、“以器承取”的记载。 此外,近些年出土的隋唐文物中,还出现了只有15 ~ 20mL 的小酒杯, 如果没有烧酒,肯定不会制作这么小的酒杯。这些都充分说明,唐代不仅出现了蒸馏酒,而且还比较普及。 从已经发现的文献记载来看,贵州少数民族彝族文献《西南彝志》第十五卷《播勒土司 论雄伟的九重宫殿》,在论述隋末唐初的这件事时曾说: “酿成醇美酒,如露水下降”。这正是简单的蒸馏酒工艺的记载。 因此,唐代出现蒸馏酒应该毋庸置疑。 宋代说 北宋田锡的《麯本草》中记载了一种酒,它是经过2~3次反复蒸馏而得到的美酒,酒度较高,少量饮用便会酒醉。 1975 年, 河北承德青龙县出土了一套金代铜烧酒锅,它的年代最迟不超过1161 年。将现代蒸酒的甑桶与它相比,只是将原来的天锅改为了冷凝器,桶身部分与烧酒锅基本相同。经过有关部门进行蒸馏试验和鉴定,这个烧锅应为蒸馏专用器具。它的制造年代,最迟不晚于金世宗大定年间(公元1161 ~ 1189 年),距今已有800 多年历史。 河北青龙蒸馏器与唐宋时期有关文献或图录记载的丹药蒸馏器,有一些共同特点:多由金属(主要是金、银、铜、锡等)制成,器内蒸馏的流程路线大多表现为上下垂直走向。这与同时代阿拉伯叙利亚式的玻璃蒸馏器有着很大不同。西亚蒸馏器的流程路线一般都是左翼斜行走向的,这也说明我国的蒸馏酒器,不是从阿拉伯地区传入的。 这些根本性的差别,说明金元时期,我国已经拥有比较完善的自制蒸馏器,蒸馏技术始终沿着传统的路径在发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青龙蒸馏器是一个加篦式的蒸馏器,这是区别于蒸酒用器还是蒸丹药花露用器的重要依据之一。 从青龙蒸馏器遗留的使用痕遗看,甑锅内壁明显地分成3 层。下面1 层, 从锅底高出约6cm, 呈浅灰色;从下层到锅口厚应是20cm,蒸酒时,装酒的醅料,蒸熟后沉实下降一半,所以中层厚仅约10cm。这一层呈浅灰色, 应是经常接触醅料的缘故;上层中层到锅口,厚约10cm,表壁附上一层薄薄的青铜锈,这是由于这层锅壁经常受蒸汽的蒸发,直接接触空气的机会多而被锈蚀生成的铜绿(碳酸铜)所致。篦的位置应在下层上面,和锅里的水面保持一定距离。这3层痕迹的层位关系,在加篦蒸酒的试验中得到证实。这种加篦蒸酒的技术,仍为今天所采用。而古代文献有关丹药花露蒸馏器的记载中,均未见这种情况。 公元1163 年, 南宋吴悮大的《丹房须知》中记载了多种类型完美的蒸馏器,同期的张世南在《游宦纪闻》卷五中也记载了蒸馏器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