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意义上的外国人,也就是除华裔之外的土生土长的外国人,喝白酒的不多,但是白酒在国外肯定会慢慢变得流行。关于老外为何喝不喝白酒这个问题的确值得好好讨论。 中外文化对于酒的理解存在意识形态的分歧 任何国家消费品的流行都是依托于当地的文化,而不同的文化也决定了不同类型的商品的流行。 白酒之于中国就像儒学之于帝王。白酒前期代表等级秩序,周代的酒礼规范,地位高的人用“爵”敬献,地位低的人用“散”敬献,尊贵的人用“觯”敬献,卑微的人用“角”敬献。后期代表人们对等级秩序的再造模仿,敬酒与劝酒就是表征之一,从来只有上级劝下级酒,下级敬上级酒。这种纲常观念让“酒”对于中国人来说厚重万分。 外国人对酒的理解更为“简单”,更注重酒的“可视化”。威士忌被英国人称为生命之水,伏特加是俄罗斯人民钟情的烈酒,但是不论是威士忌还是伏特加乃至于种类繁多的红酒,外国人都不会像中国人一样对酒伦理化,纲常化。对外国人而言,酒更偏向于“纯粹”的饮料,他们更关注“可视化”,他们更关注喝的酒的成分是什么,加水,加冰还是纯饮。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脱离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确实很难品出中国酒的精髓。 外国人对中国酒存在一定的误解 “在中国,喝白酒就像是在拼刺刀”,这是外国友人对中国白酒的评价。他们是这么形容白酒的风味,“发臭的奶酪,茴香,菠萝香,麝香,汽油味……”。外国朋友可能存在适应不了中国白酒风味的情况,但是他们对中国白酒的确还是有一些误解。 大部分外国人认为中国酒太过刺激,辣口。首先中国有几千个白酒品牌。它们从口味到品质都各不一样,从一美元一升到售价几百美元一瓶的几十年陈酿,应有尽有。进入到国外市场的白酒品牌肯定良莠不齐,而品质优良的好酒因为本身价格就高加上进口的费用就更为高昂。外国人在没接触过白酒时肯定会选择便宜的尝试,这样大概率是买不到优质酒。而这时,他们往往一叶障目,认为中国白酒品质不好。再者,中国白酒有十二大香型,口味各不相同,各有千秋,对从未接触过白酒而言的外国人来说,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白酒是很困难的。 吃饭就要喝酒,中外餐饮习惯大不同 国外用酒配餐比较讲究,简单地说红肉配红酒,白肉配白酒,甜点配甜酒,但是通常意义上不用高度数的酒。 中国菜系博大精深,川鲁淮粤闽浙本帮,酸甜苦辣咸,八大菜系,五种口味,复杂多变,只有用高度数的白酒才能相得益彰。外国人的餐饮习惯决定了他们不适合用高度白酒佐餐。再说习惯了种类花样繁多的葡萄酒、鸡尾酒等等的美国人,白酒这种高粱酒真的是很难驾驭,因为味道相对单一、很烈,对他们而言高度白酒不是吃饭可以用来配菜慢慢享用的酒类,也不是去酒吧可以点来营造气氛的饮品。 喝白酒在国外渐成风尚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各国的孔子学院不断的推广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愿意尝试中国的食物与饮食。中国电影在世界的舞台上大展拳脚的同时也把中国的名酒推向世界。 在国外,白酒有新的喝法。国外知名调酒师说:“虽然白酒的气味和口感或许令人生畏,但它喝起来其实相当容易入口,等我品味的时候,它非常丝滑。这种品质让它在混合烈酒中能够和其他酒很好地配合。”在国外,品味鸡尾酒中的白酒,其中一个方法是对它进行一番处理,添加一些成分,掩盖它的一部分口味,强化另外一部分口味。比如把白酒和龙舌兰、米道丽、柠檬沫混合在一起。龙舌兰减掉了一部分陈旧气,同时柠檬又带出了草莓和菠萝等水果风味,白酒在国外有了新的生命力。 正因为有了文化的不同,才有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正是因为有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才让我们欣赏到了洋酒的不同,让外国人看到了中国白酒的奇妙。我们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在我们酿出更好的佳酿的同时,我们也相信中国白酒会在国外的土地上绽放出不一样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