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少数民族中,除部分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外,一般都有“无酒不成礼”的传统待客心理。 少数民族在饮酒时很讲求敬老的礼节 苗家迎客酒:一有客人来到苗家v山寨,村民便在曲折的田坎路上设置拦路酒。苗家的拦路歌,拦路酒,少则3~5道,多有12道。较后一道在寨门口,门通常是座小巧玲珑的木楼,一对牛脚酒杯悬于门楼正中,两位身着盛装的村姑和身穿古装的寨老双手捧牛角杯,一一向来客敬酒,客人这时千万不能用手接牛角杯,否则主人一松手,满满一牛角杯酒就全归客人了。 蒙古族家中来客后,不分主客,谁的辈分较高,谁坐在上座主席地位上。客人不走,年青媳妇不能休息,哪怕彻夜畅饮长谈,也得在客厅旁边昕候家长呼唤,好随时斟酒、添菜、续茶。满族家中来客,由长辈陪接,晚辈一般不得同席,年青媳妇侍立在旁,装烟倒酒,端菜盛饭。 彝族家中酿好洒的第一杯敬神,第二杯要敬给家中老人,晚辈不得先喝。凉山彝族群聚饮酒时,要按年纪大小、辈分高下分先后顺序摆杯斟酒,并由在场的漂亮聪慧的小伙子先给老人敬酒。敬酒者双手捧杯,右脚向前跨一大步,弯腰躬身,头稍向左偏,不得直视被敬者。被敬酒的老者则谦恭地说:“年青人啊,对不起了,老朽站不起来了”,或者说“借给你这一杯”,表现回敬,小伙子便立身饮尽,否则为不敬。民间谚语说:“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青人的”,所以敬酒献客时,必需从老人或长辈开端,如此才合乎“耕地由下(低)而上(高),端酒从上而下”的传统规则。 壮族请客时,只有与客人同辈的长者能力与老年客人同坐正席,年青人须站在客人身旁,给客人斟酒之后能力入座。给客人添饭时勺子不能碰响锅,免得客人担忧饭少不敢吃饱。每次夹菜,都得由陪客的长者先给客人把较好的菜夹到碟中后,其他人能力依长幼之序夹菜。年青妇女一般不能到堂屋的宴席上共餐,能饮点酒的老年妇女则可。 广西大新县壮族人家,当客人光临时,在饭桌上主人先给客人和自己斟杯酒,主客共饮交臂酒之后,客人能力随便饮餐。一喝交臂酒,氛围马上就显得很轻松融洽。云南傈僳族和怒族在待客饮酒时,主客共捧一碗酒,相互搂着对方的肩膀,脸贴脸把嘴凑在酒碗边,同时仰饮之。至亲好友及贵客光临,或要结为兄弟之谊,皆须如此饮酒,谓之喝“同心酒”。悚傣族又称之为“合杯酒”和“双边酒”。恫族的“团圆酒”氛围更为热闹协调。大家围桌而坐,,每人将自己的酒杯用左手递到右邻的唇边,右手搂他的肩膀,依次形成一个圆圈,主人一声“干杯”,大家同时欢呼一声并饮尽,如此三轮,方可自由敬酒。至此,大家已认为密切无间,不仅谈笑风生,而且还有酒歌阵阵。 恫族还有一种交臂酒,是两人并肩或坐或立,一手搂对方肩,一手举杯递到对方唇边,同时尽饮。有些饮酒运动,比一般待客更显得情义深厚。例如黔西南布依族的“打老庚”即是“打老庚”可懂得为“结拜兄弟”或结交同年好友。异姓小伙子,不论生辰年月是否雷同,只要年纪相差无几,征得父母固意便可商定日子聚饮,结拜为“老庚。”此典礼之后,双方父母即把“打老庚”者都当作自己的儿子看待。又如四川黑水县的羌族,同辈同年的年青人,不论男女皆可“打老庚”,只是男女分离举办运动而已。一般在农历正月择日,同龄人相约,携带酒肉到村寨野外聚餐,大家把鞋带放在一起,轮流去抽,那两人抽到了同一双鞋的两根鞋带,他们就相互结为“老庚”,在今后的生涯中不仅他俩要同甘苦,共命运,两家人也要同心同德,团结互助。旧时蒙古族民间在结交推心置腹的朋友时,双方要共饮“结盟杯”酒,杯乃饰有彩绸的牛角嵌银杯,非常精巧,交臂把盏,一饮而尽,永结友爱。我国台湾的高山族排湾人,不仅新婚夫妇要喝“连杯酒”(也叫连欢酒),亲朋好友也要共饮“连杯酒”。连杯酒并非指连饮数杯,而是两个酒杯连在一起。这种酒具像一副担子,木雕彩绘,“担子”两头各雕有一酒杯。斟满酒后,两人比肩而立,各以外侧之手执酒具一端之把手,只能同时举杯同时饮,否则酒就会洒掉,极有象征意义,既表现必需平等(端平),又表现必需同甘共苦(不论生涯的酒是甜是苦,我们都得同干)。高山族在喜庆节日里常聚饮狂欢,男女杂坐同乐。较亲近友爱者,饮酒时并肩并唇,高举酒具(竹筒、瓢、木杓等〉,倾洒下泻,如仰饮山泉,流入口中,洒到地上,纵情尽兴,大为快活. 少数民族在待客敬酒中广泛表示出礼仪盛大和坦诚真诚。到藏族家做客,讲求“三口一杯”,即客人接过酒杯(碗)后,先喝一点,主人斟满,再喝一点,主人又斟满,至第三口时干杯。若客人确切不能饮酒,可按藏族习惯以右手无名指蘸酒向右上方弹洒三次,表现敬天地神灵、父母长辈和兄弟朋友。主人再不勉强,并会表现欢迎。一般喝完三口一杯之后,客人便可随便饮用。客人起身告辞时,较后得干一杯方合礼节。在喜庆节日里,藏族同胞往往以歌舞劝酒,客人若能唱,要在接过酒杯唱完答谢的酒歌后再饮尽.主人会持续歌舞敬酒,客人若不能再喝,就装出醉了的样子狂歌乱舞一通,表现酒好,忍不住喝多了。众人及主人都会开怀大笑,再不强劝,因为尽兴尽欢的目标已到达了。 广西红水河两岸的瑶族,在客人光临前,即把一只灌满酒的酒葫芦挂在堂屋门背后,待客人将近大门时,即刻斟酒一碗,迎上前去,一手搭在客人肩上,一手递到客人面前,说:“请饮进门酒。”客人忙说:“我喝干,我喝干。”若逢节日或喜庆,客人喝完酒后,主人还要朝天鸣放鸟枪,向全寨人通报有喜客光临。“进门酒”之后,主家全部成员出来迎客进屋。客人若无酒量,可浅尝辄止,表现谢意。广西巴马瑶族在迎接村寨的集体客人或十分主要的单个客人时,要设“三关酒”迎接,即主家派人在屋外必经之路上设三道酒关,每经一关须饮两杯,三关之后,方进屋饮宴。传说此俗来源于巴马瑶族的祖先“卡罗”,卡罗生下三个月后父母相继过世,仁慈的汉人盘尧收养了他。卡罗成家后为报答养父母的恩惠,率家人采药物酿酒宴请二老,在迎接养父母的当天,卡罗带族人到寨外十五里处设酒关,每五里设一关,每至一关卡罗敬二老甘醇的美酒两碗,以表盛大和真挚。此传说不仅反应了汉瑶人民的团结友情,而且寓意瑶家敬贵客如敬再生父母,其情真诚感人! 云南傈僳族在待客时,主人用精细的竹筒斟满酒后,先往地上倒一点,表现敬祖,接着自己先喝一口,表现酒是好的,请客人放心,然后再斟满其它竹筒,双手捧到客人面前请客人畅饮。 滇西北高原丛山峻岭中的普米族看待客人,不论生熟亲疏,都热忱招待,因为他们以为客人临门是种光荣和吉兆。当主人听到狗叫,发明有客人光临时,家人都会出来帮客人牵马拿东西,请客人进屋。当客人在火塘旁坐定后,主妇便端上水果、食品和一碗酥里玛酒。普米族以火塘上方的一块长方形石柱代表家族祖先神灵,可称之为“锅庄”。主人先敬家神,在锅庄上滴几滴酒,若是燃起火焰,则为较吉,主人会很愉快。一般度数较高的醇酒都能接火而燃。主人看到酒燃,便念道:“客人到,福气到,贵客犹如金太阳照,给我家暗淡的房子里,带来了光亮和吉兆。客人到,福气到,贵客好像吉星照,木楞房里充斥了喜庆与欢笑,彩色的祥云在我头上飘。”祝颂毕,主妇捧酒献客。客人先抿一口,不得有吸饮的响声,随即说“真醉人”,以表赞扬和感激。此后客人便依据自己的须要随意饮酒。若有主家的长辈在场,客人要自动请长辈坐上席,并请其先品尝酒。客人用饭,主人家人均在旁侍候,绝无不周密之处,客人吃完主人家才围坐在一起吃饭,若客人第二天就要登程,主人还为他预备路上的食品,多是鸡腿、鸡蛋、肉块、油炸粑粑等。受到如此礼遇,客人往往会觉得自己不是客人,而是主人家的至亲好友。 少数民族尤其是南方的少数民族,在请客饮酒时,特殊看重同乡邻里的友爱关系。 贵州水族村寨,往往是一家来客,全寨各家轮流宴请。若客人逗留时光短,无法支配到某些人家去赴宴,就得去赴“会晤席”,即到各家的席上露面致谢,尝几口菜就告辞,再到下一家去,有时一天得走遍全寨,满载各家盛情而归。 过去,到广西壮族村寨做客,往往会得到各家轮流宴请,特殊是贵宾,有时一顿饭吃四、五家。按壮族习俗,客人是不能推脱的,所以有经验的客人绝不会在第一家就吃得酒足饭饱。拒绝邀请是失礼,喝醉了失态会丢脸。 少数民族在待客中对客人体贴入微,礼貌周密。海南省黎族将远道而来的客人待为上宾,有客光临,乃家中之喜事,必以佳肴招待。若是男客,先酒后饭;若是女宾,先饭后酒。饮酒分三段进行:第一段是相互敬酒,属一般的情感分享,第二段是开怀畅饮,以酒酣微醉为度;第三段是主客对歌饮酒,情感融洽,烂醉亦无妨。给客人酒,主人则觉得自己的礼数已到;让客人喝醉,则表现密切到了不拘礼的水平。主人向客人敬酒时,先双手捧起酒碗向众人致敬,尔后一饮而尽,把空碗亮给大家看,表现自己的诚意。接着向客人敬酒,客人饮尽之后,主人马上夹一块肉送到客人嘴里。客人不得谢绝,只能笑纳方合礼数。 旧中国在海南部分黎族地域(今保亭、琼中、乐东接壤处)存在着一种父系血缘家庭组成的社会和生产组织,称之为“合亩制”,黎语原意为“大伙做工”。在这里,有“请客不陪客”的风气。给客人摆好酒菜,请客人入席后即退出,任由客人吃喝。此俗源自担忧客人拘谨,便于客人随便吃喝,但是理解当地风气的客人,在用餐之后,绝不可把筷子搭在碗上,亦不可把饭碗和酒杯扣在桌上。因为当地习俗以为,筷子的两头颠倒(不是一顺)架在碗上是“抬棺木的杠子”,扣着的碗杯犹如“坟头”。主人待客人礼数周密,客人尊敬主人的习俗,因此皆大喜。 东北满族的待客礼仪向来十分周密。旧时客人进餐,都由族中长辈陪伴,晚辈不能同席,年青媳妇手脚麻利,要在一旁侍候。进餐时,由主人给客人斟第一杯酒,喝酒用小蛊,没有碰杯干杯的习惯,古代用大碗喝酒的遗风荡然无存。客人喝酒要在杯底剩点儿,俗称“福底”,预祝主客都总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