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节令酒俗 节令酒俗是人们依据时令的特色和处所物候逐渐形成的一种酿酒、饮酒、会饮的习俗.石家庄是我国农耕业发达的地域,人们的生产、生涯与自然界的时令、节令亲密相干,也与农时亲密相干,因此在民俗文化中有着许多与时令相干的内容.节令酒俗,就是其中一个主要部分.中国人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运动,如端午节饮"菖蒲酒",重阳节饮"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在一些处所,如江西民间,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欢聚饮酒,庆祝丰产时更要饮酒,酒席散尽之时,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归".节日的全新说明是:必需选举一些日子让人们欢聚畅饮,于是便有了节日,而且节日很多,几乎月月都有.代代相传的举国共饮的节日有: ①春节 俗称过年.汉武帝时规定正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春节期间要饮用屠苏酒、椒花酒(椒柏酒);寓意吉祥、康宁、长寿. "屠苏"原是草庵之名.相传古时有一人住在屠苏庵中,每年除夕夜里,他给邻里一包药,让人们将药放在水中浸泡,到元旦时,再用这井水对酒,合家欢饮,使全家人一年中都不会染上瘟疫.后人便将这草庵之名作为酒名.饮屠苏酒始于东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记录:"屠苏酒,陈延之《小品方》云,’此华佗方也’. 元旦饮之,辟疫疠一切不正之气."饮用办法也颇讲求,由"幼及长"."椒花酒"是用椒花浸泡制成的酒,它的饮用办法与屠苏酒一样.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的记录,"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宋代王安石在《元旦》一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周庚信在诗中写道:"正朝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吐随铭主,椒花逐颂来". ②灯节 又称元宵节、上元节.这个节日始于唐代,因为时光在农历正月十五,是三官大帝的诞辰,所以过去人们都向天宫祈福,必用五牲、果品、酒供祭.祭礼后,撤供,家人团聚畅饮一番,以祝愿新春佳节停止.晚上观灯、看烟火、食元宵(汤元). ③中和节 又称春社日,时在农历二月一日,祭祀土神,祈求丰产,有饮中和酒、宜春酒的习俗,说是可以医治耳疾,因而人们又称之为"治聋酒".宋代李在诗中写道:"社翁今日没心境,为乏治聋酒一瓶.恼乱玉堂将欲通,依稀巡到等三厅".据《广记》记录:"村舍作中和酒,祭勾芒种,以祈年谷".据清代陈梦雷纂的《古今图书集成·酒部》记录:"中和节,民间里闾酿酒,谓宜春酒". ④清明节 时光约在阳历4月5日前后.人们一般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为一个节日,有扫墓、踏青的习俗.始于春秋时代的晋国.这个节日饮酒不受限制.据唐代段成式着的《酉阳杂俎》记录:在唐朝时,于清明节宫中设宴饮酒之后,宪宗李纯又赐给宰相李绛酴酒.清明节饮酒有两种原因:一是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可以增长热量;二是借酒来平缓或暂时麻醉人们哀悼亲人的心境.古人对清明饮酒赋诗较多,唐代白居易在诗中写道:"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杜牧在《清明》一诗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纭,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⑤端午节 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重五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节.时在农历五月五日,大约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人们为了辟邪、除恶、解毒,有饮菖蒲酒、雄黄酒的习俗.同时还有为了壮阳增寿而饮蟾蜍酒和沉着安息而饮夜合欢花酒的习俗.较为广泛及传播较广的是饮菖蒲酒.据文献记录:唐代光启年间(885-888年),即有饮"菖蒲酒"事例.唐代殷尧藩在诗中写道:"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叹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后逐渐在民间普遍传播.历代文献都有所记录,如唐代《外台秘要》、《千金方》、宋代《太平圣惠方》,元代《元稗类钞》,明代《本草纲目》、《普济方》及清代《清稗类钞》等古籍书中,均载有此酒的配方及服法.菖蒲酒是我国传统的时令饮料,而且历代帝王也将它列为御膳时令香醪.明代刘若愚在《明宫史》中记录:"初五日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粽子.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也有记录:"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由于雄黄有毒,现在人们不再用雄黄兑制酒饮用了.对饮蟾蜍酒、夜合欢花酒,在《女红余志》、清代南沙三余氏撰的《南明野史》中有所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