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有泸州老窖团体“酒巷深深”发出【于丹说酒】——“酒与月的诗情”一文,为我们详细解读了有名文化学者于丹在7月9日,以“香飘世界百年,相伴民族复兴”为题,在原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度馆盛大举办巴拿马金奖百年系列纪念运动启动典礼暨新闻宣布会上从文化角度阐释了白酒与中国人的关系的演讲。酒城新报微信平台特转编如下,以飨爱酒,也爱泸州的朋友。共话“酒与月的诗情”。 白酒是对大自然的敬畏 中国文化讲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酒就是食粮的魂魄,其中凝集着多少中国人对生涯的态度。祭祀大典上,中国人都会用一杯一杯的美酒祭告天地,酒成了中国人对信仰的一种礼赞。如果说西方的酒神文化是以果酒轻巧的香气和丰满的热忱祭拜天神,那么中国的食粮酒就是以这样一种深沉、透辟的魂魄去回馈大地。在今天这种都市化的过程里,真正追本溯源,依照一年节序如流,让春夏秋冬从性命中穿过的生涯方法越来越少。我仍然爱好中国人说“沐春风而思飞扬,临秋云而思浩荡”。春秋往复能不能够找到一个载体呢?中国白酒为什么能够百年飘香?我想是因为白酒饱含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很容易让人因为依附技巧而轻易傲慢。中国白酒对于四时节序的严厉遵照让其一直坚持着“中国味道”。 白酒是随同中国人一生的典礼 葡萄酒的文化和白酒的文化是不同的,白酒几乎随同了中国人一生的成长。家里小孩出身要喝满月酒,孩子长大周岁也要喝酒,孩子出去赶考的时候、大婚的时候……这一生要喝多少次酒?一生如此,一年亦是如此。春节到来的时候要喝屠苏酒,阳春、清明登高时也会喝酒,端午节要喝雄黄酒,中秋节要喝桂花酒,到了重阳节也要“把酒临风”。一年一生,中国人是离不开酒浆的。 白酒是一面关照人性的镜子 《说文解字》上说得好,“酒”是一个转音字,转自“姑息”的“就”,“酒者,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也。”也就是说,我们很难单纯地说酒是个好东西,还是个坏东西,要看什么人来喝它。一个真正的豪放侠义之人,他喝酒,“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那种忠肝赤胆,让酒越喝越好;但是一个小人,谄谀,勾心斗角,那么酒就有可能越喝越坏,甚至在中国古代政治的纷争中,用来毒杀人的也是鸩酒。 所以在今天,我们拥有这么多的酒,是否应当回头映照一下自己的性格?不要忘了许慎的那句话:“酒者,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也。”今天可以选择的空间多了,但是,人的性格还会跟酒去融会吗?我们真的由酒去点燃我们之间的信赖、人与人之间的敬佩,让中国人的气质在酒香中施展得更好吗? 白酒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诗情 《酒是点燃诗情的引子。从当年的曹孟德“横槊赋诗”,“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那杯酒就摆在我们千古的妄想和诗情里。 我们都曾经跟着陶渊明去喝他田园里淡漠的酒,“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这是一种回归了恬淡的酒,他在酒中怡然自若。 我们也曾经跟着李太白喝他豪放的酒。“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他说他自己无非是“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李太白邀约千古明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今天我们的樽中不缺酒了,但是缺月光。我们仍然缺一段月光相映的诗情。 到了苏东坡。他曾经“举杯邀明月”,他曾经“把酒问青天”,他曾经“一杯还酹江月”去感叹历史的沧桑。这些酒喝到今天,应当说,在一个极致繁荣的物资时期里,我们除了更多酒的分类、酒的包装、酒的价钱,还应当再问一问:酒里还有中国人的诗意吗?我们还是那个烂漫飞扬的民族吗?我们还有一把热热的血性来反抗今天世道的冷淡吗?我们在喝酒的时候,能不能让这个千年盛筵,让那些诗人的魂魄再回到我们的性命中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