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喝酒就如同家常便饭。我们在酒桌上听到最多的应该就是“哎呀,不好意思,我来晚了,我先自罚三杯”,“什么都不说了,一切都在酒里”,“喝了这杯还有三杯”等等。不过,如果你正在吃药,那你可要当心了,不是所有的药在饮用时都能喝酒。往小了说,服药期间喝酒,会分解药的效果,吃了相当于白吃;往大了说,可能会危害生命,那你可能只有在阎王那才有喝酒的机会了。不是我危言耸听,而是在生活中,因为吃药期间喝酒而进医院的事故屡有发生,所以小编在这里要提醒大家,吃药不喝酒,喝酒不吃药。 酒精干扰,药物代谢会乱套 小编曾在一篇新闻里面看到,当事人注射头孢两天后喝酒,出现了休克症状。这是因为,很多头孢类抗生素遇上酒精会引发双硫仑样反应,导致胸闷气短、面部潮红、头痛恶心等一系列症状,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除了头孢菌素类药物,甲硝唑、酮康唑等药品也会引起类似反应。 双硫仑样反应的产生,是因为乙醇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被干扰了。在体内,乙醇先转化为乙醛,再由乙醛脱氢酶转化为乙酸,最后代谢为水和二氧化碳。而这些药物会抑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少了酶的转化,乙醛在体内堆积,从而引发不适。 图:吃药喝酒的危害 乙醇的代谢途径被干扰,乙醛在体内堆积 这种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摄入的酒精量和个体的敏感性有关。一般来说,双硫仑样反应不会要人性命,对症治疗也能很快缓解;但对于比较敏感的人,或者是本身心脏功能就不好的人,有可能导致呼吸抑制、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另外,喝酒脸红也是乙醛过多搞的鬼。这是一种基因缺陷,它使得乙醛脱氢酶的活性很低,无法迅速代谢掉乙醛。这种情况在东亚人中不少见,而且问题出在基因上,此生都无能为力,才不是多练练喝酒就能好的。相反的,如果一喝酒就脸红,那意味着乙醛更容易在体内堆积,喝酒的危害也就更大。 酒精对药物的干扰,也可能会增加用药的风险。在短时间内饮酒较多时,酒精会和一些药物“争抢”代谢酶,导致药物不能及时被代谢。比如用于预防血栓的药物华法林,它过量容易导致出血;如果服药时还喝了酒,酒精会使它的代谢减少,药效增强,出血的风险也就更高。 酒精和药物可以作用在同样的代谢酶上,彼此干扰代谢如果是长期大量饮酒,则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影响。这个时候,人体内的一种代谢酶(CYP2E1)被更多地“召唤”出来,代谢作用增强,于是相关药物的代谢也会加强。代谢增加的结果可能是药物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也可能是副作用增加。例如,在酗酒者的体内,对乙酰氨基酚——也就是许多种解热镇痛药,包括扑热息痛、泰诺、百服宁、散利痛等,更容易产生有害的中间代谢物。 长期酗酒还会导致特定代谢酶增加,作用增强,对药物产生不同的影响酒精药物相叠加,人体受不了 除了对代谢的干扰,酒精和药物的作用效果也可能产生叠加,这里面最值得注意的是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 别看喝了点小酒会兴奋,酒精对中枢神经是抑制性的。有一些药物本来就具有抑制作用,能让人昏昏欲睡,例如镇静安眠药、会让人犯困的抗过敏药、用于降血压的利血平等。一旦再加上酒精的抑制作用,可能就对中枢神经抑制过了头,连正常的生理功能也无法维持,造成昏迷、呼吸抑制等严重后果。 图:吃完药拒绝喝酒 酒精和药物效果叠加,中枢神经被抑制过头 降糖药也可能和酒精的作用互相叠加。大量饮酒会导致低血糖,如果这时候正在服用降糖药,例如格列本脲片,就更容易引起低血糖、恶心、呕吐等症状。 除此之外,药物和酒精还可以产生一些其他类型的相互作用,比如药物可以让酒精被人体吸收得更快,饮酒也可能加重药物对肝脏或是消化道粘膜的损伤作用。 滴酒不沾,一劳永逸 想要避免这些问题,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吃药时,一概远离酒精。 药品说明书上都会写明“注意事项”或者“药物相互作用”,如果明确指出“服药期间不宜饮酒”、“与乙醇相互作用,可以导致不良反应”,那就别喝啦。如果对说明书拿不准,那就咨询一下专业人士的意见。在开药时,医生一般也会说到重要的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需要时间。例如开头第一个新闻里,男子明明是在注射头孢两天后才喝的酒,却还是出了事儿。因为这个时候,体内的药物还没有代谢完,仍然会引发双硫仑样反应。安全起见,在停药后的1-2周内,最好都不要喝酒。 停药1-2周内,最好都不要喝酒,酗酒伤身,我们都知道;那如果只是适量饮酒呢?许多人认为,这对身体有好处。但其实,去年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了一个文章,研究者通过调查大量的数据,得出一个结论:对身体最好的饮酒量是滴酒不沾。 所以,如果你是在吃药期间朋友找你喝酒,可以去,但请不要喝酒,为了自己的健康,也为了家人的幸福。即使酒场上朋友劝你喝酒,说什么不喝不行,那也请不要沾酒,一定要学会拒绝,勇敢的说不。 头孢配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