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仿佛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事情,各种饭局酒局往往打着朋友、同事、亲戚、同学的旗号,而酒作为人与人之间交际的调节剂,加深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只要有酒,即便是两个完全陌生的人坐在一起,同样能让他们打开话匣子。酒从某一方面来说,降低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门槛,使两个人或者更多的人融合在一起。 我们常说酒壮怂人胆,不是说酒精让那个人的胆子变大了,而是酒精醉倒了那个看守本能自我的警卫(理性意识),释放了那个渴望越狱已久的囚犯。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酒后的表现和平时大相径庭,一个平时老实巴交的人可能会做出一些粗秽的举止,懦弱胆小的人有可能撒泼耍混,沉默寡言的人会粘着你滔滔不绝,还有一些人喝完酒后喜欢吹牛,给别人许诺种种。所有表现不外乎传递4个种类的需求:性本能、攻击性、关系需要、全能感。因为这四个主题是人类潜意识中的原始基质,从进入文明社会的那天起,人就不得不让自己含蓄起来,因为文明对一个人应该是什么样的有着它的定义。当我们说一个人醉了的时候,其实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认为他“清醒了”,可以做自己了。酒品看人品是有一定道理的,从一个人喝完酒后的状态,你可以知道他内心深处压抑着什么,以及在平时生活中他想要什么而又不能满足什么。 常见的酒局有以下这么几个类型 基于业务关系的喝酒 对于这种情况来说,酒精发挥的最大作用就是弱化彼此的边界感,你一口,我一口,有时候还共用酒杯,这是一种象征性的融合,代表着你我不分。任何时候,在酒文化的大背景下,能以喝酒的形式坐在一起,就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我们是能坐在一起聊一聊的好伙伴了。就像场面上常说的那句,生意不是最重要的,认识几个朋友才是最重要的。这句话恰恰说明生意是最重要的,记住潜意识的逻辑,一个人反复刻意强调什么不重要的时候,说明那个东西很重要。 与领导喝酒 这种就比较有趣了,领导最喜欢在酒场说的一句话就是今天不谈工作。而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我们要把工作关系不漏痕迹的复制在酒桌前。对于领导来说,酒就是测试权威的工具,当领导举起一杯酒的时候,其他人的反应决定了他们在多大程度上的臣服着。领导和下属喝酒,真正享受的只有领导一个人,在这里他就是王,是主宰,是耶和华。他在假装糊涂之间享受着每一个人为了取悦他和害怕得罪他时的小心翼翼。每个人的心理活动都以一种话剧般的形式被放大,进入领导的神识里:领导才喝完一杯,我等一分钟后再敬…其他人都主动敬了,我不能成为最后一个…领导这一杯喝不动了,我得考虑如何以一种不伤领导面子的方式帮他带酒…觥筹交错半晌后他可能因为完全不用动脑而陷入一种孤独的不真实感中,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个严肃的这个哲学命题可能会在这时进入他脑中。 朋友之间的喝酒 这种情况很常见,通常也会比较放肆,劝酒这个中国独有的酒桌现象也会在这里更高频次的出现。劝酒本质上是一种攻击,人们通常以让你喝好才是最重要的来掩饰。其实这听起来蛮荒唐的,就好像你是否喝好比我喝好没有更重要。还有一句经常听到的话:“是兄弟就喝了这一杯”,这是一种道德绑架,让你因不喝酒而陷入一种不仁不义的内疚中。我们中国人为了让对方“喝好”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有些手段高明到让很多心理学家都汗颜。朋友之间,我们可以把适当的劝酒理解成一种不好不坏的东西,就像真正的好朋友之间可能在某些方面不那么尊重,彼此之间可以袒露相对真实的一面。而过度的劝酒,不择手段的劝酒就是一种赤裸裸的攻击,他很可能对你投射了自己想要失控的愿望,希望你出丑,脆弱,混乱,希望你成为他内心自我阴影那部分的容器,而他享受着面对这样的你时的优越感。 酒早已不再是单纯的饮品,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调节剂。很多时候还是实现功名利益的工具。人们对于酒的文化已经差不多忘的一干二净了。古人将酒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今,却成为一种交际的道具。这是对文化的摒弃,还是文化的发展值得我们所有人去深思。 喝酒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