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浓缩在小小酒杯里的不光只是酒,它还影射出你的人品。常说喝酒看人品,可能就是聚会的时候缺不了酒的原因吧。 老话说得好:与人交往,握十次手,不如喝一顿酒。握手只是礼仪,酒是知已饮,将人的情感托起。与其冷冰冰地握手,不如热乎乎地喝酒! 与人交往喝顿酒,可带来欢乐,拉近距离。也是了解彼此的开始。 好酒好菜一桌子,好言好语一箩筐。三杯两盏下肚,情绪高涨,欢声笑语,手舞足蹈,气氛热烈,陌生感顷刻间化为乌有。敬酒,劝酒,拼酒,轮回酒,共庆同饮,频繁的互动与言语交流,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亲切感油然而生。 与人交往喝顿酒,可识人品性,所谓酒品如人品,酒风看作风。 在酒精的刺激下,平时不善言谈的人变得口如悬河,乐观开朗的人变得多愁善感,文质彬彬的人也有可能变得丑态百出。平时性格中隐藏的一面,就这样暴露在众酒客面前了,酒后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本质了。 一个人的人品如何,一拉上酒桌就一览无余。 有些人,平常温文尔雅,一喝酒就成了疯子,不敢做的事敢做,不敢说的话敢说。说话也没有分寸,也不顾场合。这样的人,人见人怕,最好还是避而远之。 有些人,平常关系很好,一喝酒,就可以为点小事大吵大闹,看什么都不顺眼,对谁都不满意,埋怨这个,抱怨那个,仿佛全天下的人都对不起他似的。 有些人善于伪装自己,酒杯一端就可以把他打回原形。喝了点酒,就剥去了伪装,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原本有儒雅的风度,才发现原来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一个人的酒量有大小,酒量与人品无关。有的人天生不会饮酒,有的人因为身体缘故,酒桌上如果强人所难,也就失去了饮酒的意义。那些善于克制的人,其实是最值得尊重。 有些人本来能喝,偏要弄虚作假,等别人快醉的人,突然站出来,非要把别人灌醉不可,实在有点落井下石,居心不良。有些人有点职权就高高在上,非要别人多喝,甚至用命令的口吻,这样的人任何人都会反感厌恶。 酒量大,自己不喝,喜欢看别人出洋相,这样的人酒品不好,人品肯定有问题。 酒风不正的人作风绝对不正,酒品低下的人人品也高不到哪里,没有酒德的人必定是那些满身陋习粗俗不堪的人。 有的人是为了情感而喝,有的人是为了利益而喝;有的人喝酒是为了拉拢别人,有的人喝酒是为了麻醉自己。 喝酒之人有五种境界:一为酒徒,嗜酒如命,有酒必喝,奈何酒量不行,逢喝必醉。酒徒饮酒之时,没有品位,遇酒就喝,哪管这酒好不好;酒徒饮酒也无定力,不懂得克制与量力而行,醉后更是毫无形象。 二为酒鬼,爱喝酒酒量也大,但是没什么酒品。一般人灌不醉酒鬼,但若遇上高手,也是必醉无疑;酒鬼醉后一般会失去自制力或借酒生事,难登大雅之堂。 三为酒圣,爱酒亦懂酒,酒量却不必大。酒圣对酒文化、酒品质有自己的见解,懂得饮酒的理解、方法;酒圣是不会每饮必醉的,常常能很好地掌握饮酒的度。 四为酒神,懂酒爱酒还极能喝。酒神不轻易喝酒,要喝必喝有品位的酒,而且还能喝出品味来;酒神海量之身,一般好酒者难以企及,喝完亦是潇洒自如。 五为酒仙,酒量非凡,而且喝什么都是酒。酒仙酒品高,对酒了解极为深刻,却已不再在乎酒的品质,只在乎喝酒的心境,喝酒后亦能达到忘我的境界。仙是遗世独立的,这类人极少。李白就是这样的人,“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还有三分啸成了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酒是中国人联络感情很好的媒介,走亲访友、同学聚会、商务交谈都少不了酒,一杯酒可以读懂一个人,约杯酒,让你轻松看懂你我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