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即将来到,除了扫墓、放风筝之外,在清明节的酒礼习俗也由来已久...... 说起清明与酒,人们会很自然想到唐代诗人杜牧那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纭,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中虽未直接写饮酒,但人们寻找酒家的目标,是可想而知的。 早在春秋时代的晋国,清明节就有相应的饮酒运动,饮酒不受限制。清明节里,一般举办家宴时,都要为逝世的祖先留着上席,一家之主这时也只能坐在次要地位,在上席,为祖先置放酒菜,并示意让祖先先饮过酒或进过食后,一家人能力开端饮酒进食。在祖先的灵像前,还要插上蜡烛,放一杯酒和若干碟菜,以表达对逝世者的哀思和敬意。 据唐代段成式著的《酉阳杂俎》记录:在唐朝时,于清明节宫中设宴饮酒之后,宪宗李纯又赐给宰相李绛酴酒。清明节饮酒有两种原因:一是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可以增长热量;二是借酒来平缓或暂时麻醉人们哀悼亲人的心境。古人对清明饮酒赋诗较多,唐代白居易在诗中写道:“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 清明节何以与酒有着不解之缘?据说,清明节饮酒与寒文章起源于佳酿网食节有关。清明与寒食本是两个节日,有人说寒食在清明前一日,也有说在清明前两日。可能由于时光相近,又加上扫墓与寒食禁火习俗的融会,古人常把寒食节的运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与清明便合而为一了。历史上,唐以前重寒食,宋以后重清明。寒食节时,家家要禁烟火,只能吃预先做好的冷熟食。传说这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功成隐退、抱树焚身的晋文公重臣介子推。一般从寒食禁火到清明起火,须要三天时光,而一连三天仅吃冷食是很不舒畅的。寒食节虽禁火,但不禁酒,喝酒暖身之举便传播开来。据晋代陆翙《邺中记》载:“寒食三日作醴酪。”解释当时有寒食控制作饮用甜酒浆的习俗。唐代有不少诗人吟咏过寒食饮酒诗,“相劝一杯寒食酒”是赵嘏的诗句,“野寺一倾寒食酒”是张祎的诗句……而其中较为著名的是白居易的“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寒食枣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住,莺语和人诗”。 随着时期的变迁,虽然清明节习俗不断产生变更,但扫墓、踏青、郊游这些运动,至今仍被人们看重。而且在这些运动中,无论是对先祖的怀念和祭奠,还是对春天大自然美景的享受,饮酒,不管在野外或是家里抑或是酒家,依然是少不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