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些名词都只描写了酒杯的大小与材料,与如今红酒、白葡萄酒各自享有自己分工明白的酒杯不同,当年的红白葡萄酒们恰如共享一个食盆和出入洞口的大猫小猫。唯一的例外是香槟,自1663年起,香槟就拥有了自己的专属酒杯。但这种名为“Coupe”的香槟杯与如今风行的“笛状”(Flute)香槟杯完整不同,杯体呈扁平碗状。用现代的“冰激凌杯”来比方它较为贴切:不仅因为形状类似,而且因为早期香槟风行偏甜的口感,有时甚至还会在其中参加一些糖浆作为甜点。能尽快令气泡散光、突现出香槟甜蜜香味的“Coupe”杯正好符合这种须要。 “Coupe”香槟杯算是有一段“高脚”,但与现代葡萄酒杯相比还是要粗短得多。直至18世纪中期,简略、笔挺的杯脚才开端成为时尚。也正是在这一时代,空心的螺旋杯梗(Air Twist Stem)涌现,现代葡萄酒杯的雏形根本形成。只是当时酒杯的容量很小,与如今动辄12~20盎司、大至34盎司的葡萄酒杯相比,几乎只是绣花针。制作商们真正开端为不同类型的葡萄酒生产酒杯套装,是在工业革命以后。18世纪中后期,玻璃变得更容易生产而且造价低廉,几乎一夜之间人人都可以累赘得起玻璃酒杯,而且是成套购置。 所谓“套装”总得有个由头,单一反复的一串杯子总是诱惑力有限,但好在这是一个“牛顿”们辈出的时期。除了那个苹果,牛顿较为后人熟知的逸事还包含他在房门上为家里大小两只猫各依尺码开的两个猫洞。所谓“牛顿的猫洞”,曾经被视为“大天才头脑进水”的典范;但当兼顾学和各种经营管理学大行其道之后,这两个猫洞又被视为“分流兼顾”的范例。无论哪种说法更有道理,在那个大机器刚热火朝天的年代,更多的“后牛顿”天才确定是愿意多造出些猫洞来刺激需求。19世纪,玻璃杯生产商开端按照红葡萄酒、白葡萄酒、香槟、冰酒等不同酒类设计制作出不同形状的酒杯组合,这股浪潮很快升级演变为依据不同国度以及各国的不同葡萄酒产区,或是依据不同的葡萄品种一对一设计平葡萄酒杯,而且其中的高端系列上升为手工制造的水晶玻璃。这其中较典范的厂家当属奥地利的Riedel。1961年,Riedel首次展出针对不同产区作风葡萄酒的酒杯,就此宣布“内容决议形状”的葡萄酒杯设计理念。其较着名的“Sommelier”系列在1973年推出,全系列共40种葡萄酒杯,按照葡萄酒的种类、葡萄品种、产区甚至等级,从杯身形状到大小都做了不同区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