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45°以南的长白山麓和东北平原。这里冬季严寒,温度—30——40℃,年运动积温(≥10。)2567—2779℃,降水量635—679mm,土壤为黑钙土,较肥沃。在冬季寒冷条件下,欧洲种葡萄(V.vinifera)不能生存,而野生的山葡萄(V.amurensis)因抗寒力极强,已成为这里栽培的重要品种。据1960年资料的统计。当时东北采摘野生山葡萄的总量已达1.5万吨,重要用于酿酒。 东北地域生产山葡萄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解放前。1936年由日本人兴建的吉林市长白山葡萄酒厂和1938年成立的吉林通化葡萄酒厂就是较早应用山葡萄酿酒的两个酒厂。解放前夕,东北地域的葡萄酒生产处于停产状态。建国以后,东北地域相继成立了十几家葡萄酒企业,到1974年的总产量超过1万吨。但是,由于该地域冬季严寒,欧亚种葡萄品种大多数浆果不能充足成熟,因此,长期以来,该地域的酿酒原料受到局限,产品机构根本是单一的甜型红葡萄酒。为了转变这一状态,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讨所在1973——1996年间,用山葡萄抗寒种质资源与不抗寒的世界酿酒名种进行了杂交实验,在大范围山葡萄资源调查的基本上,选育出了产量高、品德优的“左山一”“左山二”两个品种,在生产中施展了重大的作用。“双庆”“双丰”以及应用四种杂交模式培养出的山-欧F1等品种,为东北地域的葡萄酒发展供给了丰硕的资源。 近年来,东北地域的葡萄酒生产有了必定的发展,重要生产地集中在通化,截至2002年底,通化市葡萄酒生产才能到达7万吨,总产量到达4.6万吨,全市酿造葡萄发展到4.8万亩,仅集安市葡萄种植就达1.7万亩。通化葡萄酒厂改制以后,经济效益有了很大进步,产量和利税等主要指标均排在行业前例。“通化”牌葡萄酒被评为2002年中国名牌产品。主导产品仍然是以山葡萄为原料的爽口葡萄酒。假冒山葡萄酒的泛滥给葡萄酒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2002年底至2003年初,通化市下决心对当地市场进行了整治,使山葡萄酒的生产和市场秩序有了必定好转,产品德量也有较大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