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结 山西人“叶落归根”、“衣锦还乡”的乡土意识很强。尽管晋商闯荡天下,流寓四方,但他们毕竟还是把外边当做驿站,“根”必需留在家乡。正是这份乡愁增加了他们对家乡事物的珍重、宣传。 明末清初大学士傅山,字青主,山西太原人,是一位集诗、书、文、医于一身的大学者。清军入关后,他便隐姓埋名,自称“朱衣道人”,自由自在地云游山西各地,而汾阳杏花村又是他经常去的处所。由于多次往返,傅山与许多酒工成为了好朋友。一日,傅山看酒工浸泡药材酿造竹叶青酒,有深厚中医学基本和丰硕经验的他,便教酒工如何浸泡,如何搭配中药材,能力施展更好的疗效,酒工们按他说的办法一试,所酿出的酒不仅味道芳醇,金黄透亮,医治经络疾病的疗效也显着进步。 这年,傅山偕好友薛宗国、王如金在杏花村声名亭下饮酒。席间,大家盛赞经他指导过的竹叶青酒为酒中珍品,劝他为其题词赋诗、留下墨宝时,傅山沉吟片刻,挥毫写下了“得造花香”四个字。后人将这四个字刻在石匾上,现保留在汾酒团体杏花园中。 1919年元月,晋裕汾酒公司在太原市商业中心桥头街70号开张营业。董事长由张文福担负,并邀冀贡泉等人为特邀监事,杨得龄任经理,由“义泉泳”供酒,晋裕公司经销。在冀贡泉供职民国教导部时,曾多次向同事鲁迅送饮汾酒;其子冀朝铸在担负周恩来总理的翻译期间,竭力推举总理多饮山西汾酒;就连贾樟柯导演,也要让其电影的主人公手提一瓶汾酒。“乡情”也是三晋人的“汾酒”情结。恰是山西人性情中精致柔软的部分,让汾酒能够拥有这么好的人缘,并连绵几千年而不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