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一带,水质优秀,气象宜人,当地人擅长酿酒,人们习认为常称为酒乡。而酒乡中又以仁怀县茅台村酿成的酒较为甘洌,谓之“茅台烧”或“茅台春"。由于酒质绝佳,著名遐迩,世人皆知茅台村出产美酒,他处难以仿造,故只要提及酒就必说茅台村的酒较好,久而久之就茅台地名简称“茅台酒、“茅酒”,所以茅台酒是以产地而得名。 茅台地域酿酒历史悠长,从考古出土文物剖析,可认定在商周时代就有了酿酒业,然茅台酒酿造法始于何时,尚没有完全确实的考证资料。从明朝《邬氏族谱》上标有茅台村酿酒作坊地位的情形剖析,邬氏于明朝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随李化龙平乱后定居茅台,解释茅台酿酒工艺的成熟早在的1599年之前的某个年代。据《仁怀县志》有文字可考的茅台较早的酒号是1990年在茅台镇至县城的小路三百梯道旁发明出土的路碑上,刻有清代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茅台偈盛酒号字样;其次是茅台杨柳湾一尊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的化字炉所铸的捐款名单中有“大和酒坊”字样。 贵州茅台酒在清代旺盛起来,这与乾隆年间贵州总督张广泗开修赤水河航运,茅台镇成为川盐运黔东南的集散地有很大关系。到清嘉庆道光年间,酿造酒的烧房已发展到数十家。据黄植青《自流井李友堂由发韧到衰亡》一文,富顺、荣县大盐商“李四友堂”由陕西商人田、刘二姓在仁怀所设“协兴隆”盐号就有70余处,散布在仁怀至贵阳的各州县。由于盐业的兴隆,茅台地域,商贾云集,民夫川流不息,对酒的需求与日俱增,从而刺激了酿酒业的发达和酿酒技巧的进步,当时茅台酒的奇特工艺已成熟。清朝有名文人郑珍写下“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的诗句。 继清乾隆十年(1745年)贵州总督张广泗奏,丁宝桢再次疏通赤水河道,大大进步了川盐入黔的货运量,加上改造运销制度,实施官运商销,使茅台运盐业进一步旺盛,也增进了茅台酒的恢复和发展。这个时代具有特点的“茅春”、“茅台烧春”、“回沙茅酒”等也远销外地。据《续遵义府志》载“茅台酒,前志出仁怀县西茅台村,黔省称前列,《近泉居杂录》制法,纯用高粱作沙,煮熟和和小麦面三分,纳酿地窖中,经月而出,蒸熇(烤)之,即熇而复酿,必经数四(回)然后成。初曰生沙,三四轮曰燧沙,六七轮曰大回沙,以此概曰小回沙,终乃得酒可饮,品之醇气之香,乃百经自俱,非假曲与香料而成,造法不易,他处难以仿造,故独以茅台称也……” 清咸丰四年(1854年,吴振械《黔语》中写道:“南酒道远价高,至不易得,寻常沽贳皆烧春也。茅台村隶仁怀县,滨河土人善酿,名茅台春,极清洌……” 清咸丰初年,黔北一带杨龙喜起义,起义士兵“皆以青布裹头,号曰黄兵”。改元江汉,以咸丰四年(1854年)为江汉元年。首先响应的是仁怀。咸丰四年八月,清朝廷从贵州各绿营抽调营兵4100人支援遵义。十月中旬又谕令四川总督派兵进剿,十二月川军进攻仁怀,村寨夷为废墟,茅台镇几十家酒坊皆毁于兵燹,茅台酒生产一度中止。同治元年(1862年),贵州盐商华联辉在茅台镇购得酒坊旧址,重新创办酒坊,名“成裕酒房”,茅台酒生产才逐渐恢复。光绪五年(1879年)“荣太和烧房”创办。民国18年1929年“恒兴烧房"创办,另外一些酿酒作坊也相继创办,茅台镇的酿酒业得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