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喝的是什么酒? 从古至今,酒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酒在古代有许多别称,如杜康、钓诗钩、忘忧物、金波、壶觞等,每个都很形象、很好听。 古人曾经留下无数关于饮酒的诗词,如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既是诗仙,又是酒仙,他自己也宣称“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金樽清酒斗十千”。他每日必饮,每饮必醉,醉时诗兴大发,长吟不辍,出口成章,这正是酒壮诗胆,诗助酒兴,诗酒相长。 那么,李白喝的酒跟现在的白酒一样吗?比拟而言,后世的白酒依照酿造技巧来说是蒸馏酒,酒精度数远远超过唐朝的酒。关于中国白酒发生的时光,重要有三种说法: 其一,在宋朝的墓葬里,考古研讨者发明了蒸馏器,却没有发明实物的酒; 其二,元朝时从阿拉伯引进; 其三,考古研讨者在成都水井坊发明了酒窖中窖藏的实物酒,肯定年代为元末明初。学者大多支撑第三种说法,即元末明初时中国正式有了白酒,这是通过蒸馏工艺获得的高度酒精烈性酒。白酒发生后,依照地区划分和饮食习惯差别,北方人多饮用烈性白酒,南方人多饮用低度米酒(如黄酒)。 从唐朝到元朝,相当长的一段时代,中国一直采取人工发酵的方法酿造低度酒,即米酒和葡萄酒。就米酒而言,依据提炼工艺的差别,又分为清酒和浊酒两种。当时的米酒相似于今天的醪糟,酒精度数较低,依据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录的几种唐朝造酒法,成品酒的酒精含量通常在3°—15°之间,少数能到达20°。 除了李白,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爱喝酒的名人,如杜康、陶渊明、苏轼、欧阳修等,魏晋时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是其中的一枚奇葩。因为政治上的失意,为了免除灾害,刘伶可以说一生“泡”在酒里,嗜酒如命,放浪形骸。 如果说刘伶醉酒更多的是处于避世的斟酌,那么王羲之兰亭流觞则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王羲之,东晋有名书法家,史称“书圣”。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名士41人聚首于会稽山的兰亭,修祓禊之礼,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他挥毫书写诗序,即有名的《兰亭集序》。 依据白酒发生时光,不难推断出刘伶和王羲之等人喝的也不是高度白酒,只能是米酒或葡萄酒,鉴于南方人多饮米酒,他们所喝为米酒的可能性较大。(推举浏览;看古人如何卖酒) 此外,施耐庵所著的古典小说《水浒传》中,武松回家探望哥哥,路过景阳冈喝了十八碗酒。《水浒传》描述的故事产生于北宋时代,因此当时武松喝的十八碗酒其实也是米酒。不过他喝的米酒可能由于酿酒者的技巧程度较高,其度数要远远高于当时一般的米酒,后劲较大,因此才有“三碗不过冈”的说法。 古人的酒量如何? 上面,我们谈了古人喝的是什么酒以及那些爱喝酒的名人,接下来我们说说古人能喝多少酒。这里很有必要交代一下中国古代的计量问题。 “李白斗酒诗百篇”说李白喝酒论斗,依照中国古代的计量单位,汉朝时1斗相当于现在2000毫升。唐朝时代,容积单位又分为大批制和小量制。 其中,依照大批制,1斗相当于现在6000毫升;依照小量制,1斗相当于现在2000毫升。以小量制盘算,李白喝的一斗酒较少折合今天的2000毫升,也就是4斤。斟酌到唐朝时米酒的酒精度一般为3°—15°,李白一次喝4斤,折合成现在40°的白酒大约是2斤左右;如果折合成现在50°的白酒,还要少一些。 现在,普通成年人一次能喝4斤水的也不多,更何况4斤酒了。此外,他在诗作中表示出的酒量也很惊人:“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酒杯可大可小,假设酒杯容积相当于现在10毫升,300杯就是3000毫升,也就是6斤。 尽管李白的诗乃“酒后狂言”,有夸大成分,不可全信。但是,只要他喝到愉快时,一杯接一杯基本停不下来,却是真的。因为,他的名言就是“将进酒,杯莫停”。因此,李白的酒量以现在的尺度权衡也是不多见的,算得上海量了,不愧“酒仙”的称号。 上面提到嗜酒如命的刘伶,他出行携带大批美酒,酒不离身,走一路喝一路。据记录,他有一次喝了很多酒,折合成现在大约是10斤,却没有醉,如往常一样。他甚至经常在朋友面前埋怨,说自己虽然喝了一辈子酒,却没有尝过大醉的滋味。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大,但是却可以看得出其酒量是相当不错的。 至于喝了十八碗酒醉打猛虎的武松,即使是现在较小的碗,一碗装一两酒应当没问题,就是近2斤;如果一碗装三两酒,就是5斤多。如果折中,就是3.6斤,大致至少相当于今天50°的白酒2斤以上。不难据此推断武松的酒量也是难得的海量,正是:酒壮豪杰胆,豪杰借酒威,打虎留英名,美谈传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