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来,在古代中国,葡萄酒并不是重要的酒类品种,但在一些地域,如在现在的新疆所在地,葡萄酒则根本上是重要的酒类品种。有关资料可参考"葡萄和葡萄酒传入我国的考证"(见张玉忠论文,《水的外形,火的性情--中国酒文化研讨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在一些历史时代,如元朝,葡萄酒也曾大力普及过。历代文献中对葡萄酒的记录仍是较为丰硕的。 司马迁有名的《史记》中首次记录了葡萄酒。公元前138年,外交家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大宛是古西域的一个国度,在中亚费尔干纳盆地。这一例史料充足解释我国在西汉时代,已从邻国学习并控制了葡萄种植和葡萄酿酒技巧。西域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葡萄酒的重要产地。《吐鲁番出土文书》(现代依据出土文书汇编而成的)中有不少史料记录了公元4-8世纪期间吐鲁番地域葡萄园种植,经营,租让及葡萄酒买卖的情形。从这此史料可以看出在那一历史时代葡萄酒生产的范围是较大的。 东汉时,葡萄酒仍非常名贵,据《太平御览》卷972引《续汉书》云:扶风孟佗以葡萄酒一斗遗张让,即认为凉州剌史。足以证明当时葡萄酒的稀罕。葡萄酒的酿造进程比黄酒酿造要简化,但是由于葡萄原料的生产有季节性,毕竟不如谷物原料那么便利,因此葡萄酒的酿造技巧并未大面积推广。在历史上,内地的葡萄酒,一直是继持续续保持下来的。唐朝和元朝从外地将葡萄酿酒办法引入内地。而以元朝时的范围较大。其生产重要是集中在新疆一带,在元朝,在山西太原一带也有过大范围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的历史。而汉民族对葡萄酒的生产技巧根本上是不得要领的。汉代虽然曾引入了葡萄及葡萄酒生产技巧,但却未使之流传开来。汉代之后,中原地域大概就不再种植葡萄。一些边远地域时常以贡酒的方法向后来的历代皇室进贡葡萄酒。唐代时,中原地域对葡萄酒已是一无所知了。唐太宗从西域引入葡萄,《南部新书》丙卷记录:"太宗破高昌,收马乳葡萄种于苑,并得酒法,仍自损益之,造酒成绿色,芬芳酷烈,味兼醍醐,长安始识其味也。"宋代类书《册府元龟》卷970记录高昌故址在今新疆吐鲁番东约二十多公里,当时其归属一直不定。唐朝时,葡萄酒在内地有较大的影响力,从高昌学来的葡萄栽培法及葡萄酒酿法在唐代可能延续了较长的历史时代,以致在唐代的许多诗句中,葡萄酒的芳名屡屡涌现。如脍炙人口的有名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刘禹锡(772-842年)也曾作诗赞扬葡萄酒,诗云"我本是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尽日饮不足"。这解释当时山西早已种植葡萄,并酿造葡萄酒。白居易,李白等都有吟葡萄酒的诗。当时的胡人在长安还开设酒店,出售西域的葡萄酒。元朝统治者对葡萄酒非常爱好,规定祭祀太庙必需用葡萄酒。并在山西的太原,江苏的南京开拓葡萄园。至元28年在宫中建造葡萄酒室。由于蒸馏技巧的发展,元朝开端生产葡萄烧酒(白兰地brandy),《饮膳正要》对此有记录。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记录了西域的葡萄烧酒。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卷30中曾记录了我国栽培的葡萄品种有: 水晶葡萄,晕色带白,如着粉形大而长,味甘。紫葡萄,黑色,有大小两种,酸甜两味。绿葡萄,出蜀中,熟时色绿,至若西番之绿葡萄,名兔睛,味胜甜美,无核则异品也。琐琐葡萄,出西番,实小如胡椒,……云南者,大如枣,味尤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