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绍兴酒的品德,历代以来,古人对其可谓是推重备至。《调鼎集》卷四说:“缘天下之酒,有灰者甚多,饮之令人发渴,而绍酒独无。天下酒甜者居多,饮之令人停中满闷,而绍酒之性,芬芳醇烈,走而不守,故嗜之者为上品,非私评也。”当时,很多品酒内行都把绍兴酒列为中华丽酒的前列品牌,《调鼎集》卷八中记录:“酒以苦为上,辣次之,酸犹可也,甜斯下矣,可为至论。苦辣之酒必清,酸甜之酒必浊。论味,而清浊在其中矣。求其味甘、色清、气香、力醇之为上品,唯陈绍兴酒为前列。然论酒之清,浔酒之冽,川酒之鲜,岂在绍兴酒下哉。大概酒以耆老、宿儒,越陈越贵。以初开坛为贵,所谓‘酒头茶脚’是也。”并对绍兴酒中因产地及渺小工艺有异,造成的品德差别,尚能品评得出且如此精确到位,着实不简略!“绍兴酒:山阴名东浦看,水力厚,煎酒用不取酒油,较胜于会稽诸处。其妙,再多饮不上头,不中满,不害酒,是绍兴酒之良德也。” 清代梁章钜在《浪迹续谈》中说:“今绍兴酒通行海内,可谓酒之正宗,……至酒之通行,则实无他酒足以相抗”。有名诗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则说:“绍兴酒如清官廉吏,不参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土耆英长留人间,阅尽圆滑而其质愈厚。故绍兴酒不过五年者不可饮,参水者亦不能过五年。余常称绍兴为名士,烧酒为光棍。”把绍兴酒比作操行高洁、超凡轶群的清官、名士,可说是极为推重。乾隆年间有名诗人吴寿昌有《东浦酒》五律一首,盛赞绍兴东浦酒:“郡号黄封擅,风行遍域中,地迁方不验,市倍榷逾充”。绍兴酒风行于全国而且深得各地信赖,可以不作验方而充实于市场,这绝非夸大之语。据《滇海虞衡志》卷四记录:云南各地皆绍酒为佳饮,‘滇南之有绍兴酒……是知绍兴已遍行天下’,‘酒之自绍兴来者,每坛十斤,值四、五、六金’。纵是远乡僻壤,也可以看到绍酒的光泽,《金川琐记》卷四记录四川西北雪山地带:“若绍兴酒,其价较省垣数倍”,乃“长途背运”而至。至于宴必备之,更是举不胜举。方颐在《梦园丛说》云:“京师酒肆中,亦以越酿为重,朋友轰饮,日在醉乡。”可见壮观!《燕京杂记》中更云:“高粱酒谓之干酒,绍兴酒谓之黄酒,高粱饮少辄醉,黄酒不然,故京师尚之,宴客必须”。可谓饮者之多、之广矣!此景直保持至抗日战斗爆发前,1937年日军侵华,将京杭大运河实施军管,只许可运送与战斗有关之物质,赖以输送绍兴酒至京津的运输大干线就此隔绝,导致较长时光内京津地域见不到绍兴酒。战火连天,民不聊生,不见斯物,难维气象,从此绍兴酒在该地域难觅踪影,真是惋惜之至! 事实上,像任何产品一样,绍兴酒也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的变迁,技巧的改良,以及花费潮流的影响,而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周作人先生曾这样推断道:“绍兴酒较初乃是辛螫的,后来变地平和,像现代的那么样。”这是有其必定道理的。 历史上,酒与文人是相融共合、交相辉映的。名酒滋润了文人,激活了无限的想象,激扬了神圣的文字,遗留下千古名篇。绍兴酒的成名,除了其自身的品德和内涵之外,名人、名士、名趣、佳典是其极其名贵的财富。由此荡漾出悠长的酒文化,让人沉醉,让人回味,让人难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