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酒也称米酒(ricewine),属于酿造酒,是我国的民族特点,在世界三大酿造酒(黄酒、啤酒和葡萄酒)中占领主要的一席之地。黄酒以大米、黍米为原料,会散发一种幽香诱人的香气,且酒精含量低,一般为14%—20%,属于低度酿造酒。黄酒还含有丰硕的养分,含有21种氨基酸,其中包含有特中未知氨基酸,而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需依附食物摄取8种必须氨其酸黄酒都具备,故被誉为“液体蛋糕"。 中国黄酒的酿酒技巧独树一帜,被称为东方酿造界的典范代表和榜样。其中浙江绍兴黄酒中的红曲稻米酒是黄酒历史较悠长、较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山东即墨老酒是北方粟米黄酒的典范代表;福建龙岩深缸酒、福建老酒是红渠道米酒的典范代表。 绍兴酒 春秋始现文字记录 绍兴酒正式有文字记录始于春秋战国之时。公元前496年越王句践即位,在于吴国的争霸奋斗中,酒似乎就与政治、外交及军事紧紧地衔接在一起,成为一种主要的工具。从句践战败到卧薪尝胆生聚教训取得较后成功,在史书中都有提及「酒」这个字,这个酒,指的就是绍兴产的黄酒,在报仇雪耻的进程中,句践为了增长兵力和劳动力,甚至涌现过以赐酒嘉奖生育的政策,当时生男丁,可以得到两壶酒和一只狗,生女的可以得到两壶酒和一只猪,这些都记录在「国语」越语篇中。 《吕氏春秋》顺民篇中记录,句践出师伐吴时,大众向他献酒,他把酒倒在河的上游,与将士们一起迎流共饮,于是全军士气大振,史称「箪醪劳师」,“一壶解遣三军醉”而这条河就是现在绍兴市南的投醪河,醪是一种带酒糟的浊酒,当时史书所记录的酒,指的就是这种酒,这也是绍兴酒较本来的雏形,但可能还未能表示涌现今绍兴酒的特点。 及至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时,确认官酒原料与出酒比例为「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之斗」。这个比例与现今绍兴淋饭酒所用原料与成酒数目比例大致雷同,可见今日的绍兴酒,在某些酿造办法方面,是承袭西汉以来的传统再加以发展的。 东汉是绍兴黄酒在品德上的一个转戾点,当今绍兴酒为人所称道,且无法代替的水源「鉴湖之水」,便是源于东汉。因为东汉时代为发展农业与经济,因此大兴水利,公元102至115年间,在今禹陵乡一带树立了大型滞洪水库,从而使得绍兴的水利工程由小型水库提升到大型水库,到了公元140年,会稽太守马臻动员大众围堤筑成鉴湖,把会稽山的山泉汇集到湖内,为绍兴地域的酿酒业供给的优质、丰沛的水源,也奠定了绍兴黄酒名闻中外的基本。 魏晋南北朝时,绍兴黄酒中的女儿红已然成形,这时代很多著作都为绍兴黄酒传播后世奠下基本,如上虞人嵇含所着「南方草木状」,不只记录了黄酒用酒曲的制法,还记录了绍兴人为刚出身的女儿酿制花雕酒,等女儿出嫁再取出饮用的习俗;另一本钜着为贾思勰的「天工开物」,其第六十四篇「造神曲并酒」中,详细记载了制曲与酿造、保留与饮用办法,可见当时酿酒的工艺已受到看重,而被人写入书中以便传播后世。 另外在南北朝时,绍兴黄酒的口味也有了重大演进,经过了一千多年的演进,绍兴黄酒已由越王句践时的浊醪,提高成一种甜酒,清人梁章钜在其著作「浪迹三谈」中有提到,清朝时喝到的绍兴酒,就是以这种甜酒为基本演化的,的确,现在的绍兴酒都是略带甜味的,由此可知,绍兴酒特有的风味,在南北朝时就已形成。 唐宋时代绍兴酒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唐朝有名的诗人如贺知章、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不是绍兴人,就是在绍兴当过官,他们都和绍兴酒结下不解之缘,名人的推重爱戴,更带动了绍兴酒在文人雅士之间的传播,更晋升了绍兴酒在社交场所中的位置。 宋政策刺激酒业发展 到了宋朝,因为连年征战,须要更多经费来敷衍军事支出,因此为了增长税收,朝廷方面便勉励酿酒,这个政策让黄酒的产量大增,但产能进步还要有人买才行,因此还要设法进步酒的出售量,较后连烟花女子也被派上用处,用以引导大众买酒。在的勉励与倡导下,本来已有深厚基本的绍兴酿酒事业自然是更加发达,据「文献通考」所记录,北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天下诸州酒课岁额,越州(即今绍兴)列在十万贯以上的等级,较邻近各州高出一倍,可知绍兴在当时已是十分著名的酒乡了。 明中期以后,惊人的社会生产力让绍兴的酿酒业登上了新的高峰,较显著的例子是大酿坊的陆续涌现,绍兴县东浦镇的孝贞酒坊、湖塘乡的叶万源、田德润等酒坊,都在这时代树立的,当时的酒坊资金雄厚,有广大的作场,又有集中的技巧力气,甚至已有负责行销的业务人员,这些业务人员称为「水客」。在原料的采购上也步入商业化的阶段,为了敷衍大产量,绍兴的酒坊也不得不透过水路,向苏南丹阳、无锡等产粮区大量收购糯米作为原料,以扩展生产。因而无论从生产范围、产能以及经营办法等方面,都是过去一家一户的家酿或零碎小作坊所望尘莫及,明代的绍兴酿酒业,可以说正式步入了商业化的时期。 清绍兴已行销全国 到了清朝初期,绍兴酒的行销规模已经遍及全国各地,各大酿坊也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在成立,现在在上海被评为较受欢迎的王宝和老酒,就是在干隆九年时设坊开端酿造,这个时代开设的酿坊,很多到现在还是很活泼。 因为酿坊越来越多,于是发生产能增长,销路不断扩展的情形,绍兴黄酒的市场开端涌现凌乱,名称之多让人无所适从,为了改良此一现象,各大酿坊开端协商,绍兴黄酒的品项、规格和包装开端涌现有体系化的统一,这时候的绍兴黄酒品项,根本上统一成「状元红」、「加饭酒」、「善酿酒」三类。而包装名称也因出售地域的不同而有不同称呼,销北方的,一般称为「京装」,销南方的称为「建装」或「广装」,为了扩展和方便出售,有些酿坊还在外地开设酒店、酒馆或酒庄,经营零售批发业务。如章东明酿坊就在天津侯家庄开设「金城明记」酒庄,专营北方批发业务,并专门供给北京同仁堂制药用酒。年销近万坛以上。 自清末至民初时代,绍兴酒荣誉便远播中外,1910年在南京举行的南洋劝业会上,谦豫萃、沉永和酿制的绍兴酒便获得金牌奖;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绍兴云集信记酒坊的绍兴酒荣获金牌奖;1929年在杭州举行的西湖博览会上,沉永和酒坊的绍兴酒再夺一金;1936年的浙赣特产展览会上,绍兴酒又获金牌奖。多次获奖,使的绍兴酒身价百倍,备受青睐,产能和出售量更直线上升。 清代饮食名著《调鼎集》中把绍兴酒与其它处所酒相比以为:“像天下酒,有灰者甚多,饮之令人发渴,而绍酒之性芬芳醇烈,走而不守,故嗜之者为上品,非私评也”。并对绍兴酒的品德作了“味甘、色清、气香、力醇之上品,唯陈绍兴酒为前列”的概括。这解释绍兴酒的色香味格四个方面在酒中独领风骚。清代袁枚《随园食单》中赞扬:“绍兴酒如清官廉吏,不参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长留人间,阅尽圆滑而其质愈厚”。绍兴之所以能酿出好酒,与鉴湖水有关,“吸取门前鉴湖水,酿得绍酒万里香”。 惠泉酒 众所周知,无锡惠泉酒、绍兴加饭酒、丹阳封缸酒和福建沉缸酒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酒。其中较让无锡人民引认为豪的莫过于惠泉酒。 无锡惠山多泉水,相传有九龙十三泉。经唐代陆羽、刘伯刍品评,都以惠山寺石泉水为“天下第二泉”,从而申明大振。从北宋开端,用二泉水酿造的糯米酒称为“惠泉酒”,其味清醇,经久不变;在明代,惠泉酒已名闻天下。曾任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的李东阳曾在诗中写道:“惠泉春酒送如泉,都下如今已盛传”;到清代初期,惠泉酒更成为贡品。1722年康熙帝“驾崩”,雍正继位,曹雪芹之父在江宁织造任上,一次就发运40坛惠泉酒进京,可见无锡惠泉酒已经成为贾府这个贵族之家的饮用酒是不奇异的。 惠泉黄酒作为苏式老酒的范例,它以江南地下泉水和江南优质糯米作为原料,重要采用半甜型黄酒的酿造工艺,经过数千年文化积淀和工艺完美,终于成为明代的江南名酒,直至清代的宫廷御用酒,完成了从普通民间黄酒,发展成皇家御用黄酒的神话,从此源远流长,乃至今天。到了近现代,由于联合了现代技巧、科学管理,“苏式老酒”的作风更臻至完善,其味温雅柔和、甘爽上口,饮后让人怡神舒服、回味悠久。 房县黄酒 “房陵黄酒”历史悠长,古代曾称为“封疆御酒”、“帝封皇酒”。有史料记录,绍兴黄酒较早产于公元前492年越王勾践时代,而“房陵黄酒”早在公元前827年西周时代已成为“封疆御酒”。著名天下的《诗经》作者尹吉甫是房陵人,楚王派太师尹吉甫作为使者向周宣王进贡,尹吉甫带了一罈房陵人自产的“白茅”(黄酒)献给周宣王,宝物呈上殿开罈满殿香,周宣王尝了一口,大赞其美,遂封为“封疆御酒”。并派人把房陵每年供送的“白茅”用大小不等的罈子分装,依“白茅”封疆土,奖诸侯。房县黄酒兴盛于唐代,武则天废中宗李显,贬为庐陵王,流放于房陵。在房陵居住十四年,随行720名宫廷匠人对房县民间酿方进行改良而成。李显登基后,封房县黄酒为“黄帝御酒”,故又称“皇酒”。房县黄酒属北方半甜型,色玉白或微黄,酸甜可口。黄酒在当地人一年四季常备不缺,婚、丧、嫁、娶必不可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