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川酒有“冽酒产红川,盛名贯九州”,“甘泉佳酿,独占酌风”之誉,历来畅销于甘、陕、川三省。红川酒有着悠长的历史,下面和酒文化网一起来看看红川酒的有趣历史吧! 唐代 唐代安史之乱时,杜甫由秦州(今天水市)迁移同谷县(今成县)避乱。他在《发同谷》一诗中对此处作过这样的描述:山清水秀,气象湿润,农桑旺盛。 事实上,对于这里的风景,诗人仅仅记载下了视觉上的一些感受,而真正让他流连忘返的,却是成县的红川烧酒,也正因此,才有了“酿得万家合欢液,愿与苍生共醉歌”的千古绝句。其中我们不难领会出诗人借酒排遣抑郁的心境,更可以透过诗句领略出诗人对红川烧酒的赞誉。 红川镇地处陕、甘、川通道的咽喉,和丝绸之路有着不解之缘,这缘由的纽带,便是红川的烧酒。“酒坛过路,香飘十里”,红川酒成为丝绸路上商客的必备,酒香沿丝绸之路。 据文献记录,成县红川镇,古名横川镇,因其川横贯东西而得名,已有1000多年的酿酒历史:清乾隆六年编辑的《成县新志》说,“至横川,称都会于东,为百货所集,川之花棉,陕之布匹,悉货于是,而火酒之烈,尤四方之共推者矣”; 《中国名食指南》说,“横川烧酒,甘肃名酒,历史悠长,产于成县”,此酒以优质红高粱为主料,“用珍珠龙泉井”之水酿成,素以“酒色透明,状若清露,醇香四溢,味长回甜”而著名甘、陕、川诸省;明代时有“烈酒产横川,盛名贯九州”之誉; 明末清初年间,横川镇一带酿造业已具相当范围,如“春和涌”、“陇丰海”、“顺合源”等,烧酒作坊达三、四十家。 元朝 由于红川酒在甘、川、新、陕等地享有盛誉,因而许多酒店为招揽顾客,都要挂上“地道横川烧酒”的招牌。河西走廊、兰州、定西、天水等地很多酒楼、饭馆都以“横川酒家”、“横川酒馆”为招牌,“横川烧酒”的幌子随处可见。 红川虽盛产烧酒,但在众多的酒坊中唯“春和涌”烧坊较正宗,并以其品德和著名度为客商所争购。那时,“春和涌”是少数殷实充裕人家和有必定社会位置的人,能力享受得起的“奢靡”品。 而对于“春和涌”的来历,有这样一个民间传播的故事:元朝中期,山西杏花村有一姓杨的商人做生意路过这里,发明红川一带气象湿润,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林茂粮丰,水质优秀,酒的生意比拟红火。于是愉快地跑回家乡带来徒弟和伙计,采取当地珍珠龙泉井水,在原酿酒工艺的基本上,引进汾酒的酿造工艺,一举酿出了香气扑鼻的烧酒。当时处所官吏曾作为珍品上贡朝廷。从此,这位杨姓商人便在此地安居乐业,创办作坊,酿造烧酒,商号就是“春和涌”烧坊。 这家酒坊不仅酿造技巧高明,而且还独占珍珠龙泉的优质水。这口井的水夏凉如冰,刺人肌肤,冬如温泉,热气蒸腾,遇旱不枯,逢涝不溢,清亮如凌晨露珠,壶内煮沸无水垢。 民国初年,“春和涌”烧坊由传人容向荣(陕西宝鸡人)继承。以“春和涌”烧坊出产的“横川烧酒”为代表的酿酒业有了更大的发展,方圆五十余里不少村落办有酿酒烧坊,工艺重要采取清蒸清烧法,产品畅销陕、甘、川等省。容店主于1938年逝世后,由陕西宝鸡人何近仁继承,引进了“西凤酒”的酿造工艺,使“横川烧酒”质量更上了一层楼,成为陇上名产,向全国出售,一直延续到建国初期。 建国之后,当地为了掩护和发展这一优良工艺和名贵遗产,在“春和涌”烧房的基本上,组织老传人、老师傅、老酒工燕志民、何尚文、周宗贤、王俊清等人成立了国营成县红川酒厂。继承和发掘了横川烧酒的传统工艺,研制生产了幽香型红川大曲,在国内市场畅销不衰,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欢迎。
|